首页资讯

AI六小龙,近半员工在脉脉看机会?

时间:2025-07-27 07:33 作者:邙诂

AI六小龙,近半员工在脉脉看机会?

AI大模型浪潮汹涌,无论是传统大厂还是新锐企业,都开出高额薪资,争抢AI人才。重金诱惑下,许多AI打工人试图另觅高枝,就连明星公司的员工也不例外。

字母榜(ID: wujicaijing)了解到,AI六小龙员工在脉脉“看机会”的平均比例高达41.07%,最高的一家甚至超过50%,远超互联网行业脉脉用户的14.65%。

“看机会”是脉脉的个人状态设置选项,意味着用户愿意被HR、猎头“勾搭”。AI六小龙尚未传出大面积离职,但近半数员工在脉脉“看机会”,折射出今年以来这六家明星公司的处境变得艰难,而AI行业依然火热,薪酬丰厚的好工作并不稀缺。

有趣的是,今年春节DeepSeek全球爆红后,每个月都有近万名AI从业者将脉脉个人状态改为“看机会”,相比以往增长明显。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DeepSeek以超高的人才密度克服了算力短缺等短板,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逆袭,一跃成为关注度最高的AI公司之一;这大大激发了AI公司高薪挖角的热情,进而驱动AI打工人纷纷改弦更张。

AI人才比以前更愿意改换门庭,很快吸引了企业的关注。除了HR时刻守在脉脉上,兢兢业业“捞人”,不少并不负责招聘的员工也加入进来,主动分享招聘岗位、薪酬待遇、技术实力、职场环境等,展现自家吸引力、招兵买马。

在 AI 人才求职招聘市场,需求正在快速膨胀,“供小于求”是常态。

AI人才短缺的表现之一是,许多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在脉脉实现了“速通”AI。

一方面,年轻人的教育背景和职业履历只要和AI沾边,都有机会获得AI公司伸出的橄榄枝。不少人注意到,其脉脉个人履历挂上AI相关内容后,无论是模型、算法、芯片还是Agent、应用,几乎都会被其他公司的HR迅速发掘。

另一方面,年轻人在脉脉上能够接触到AI领域的专家大咖、资深老兵,快速融入规模不大却高度活跃的AI人才圈子。而行业前辈的热心分享和帮助,也让年轻人能够迅速建立对行业、企业的完整认知,入行后尽快站稳脚跟。

年轻人在脉脉吃到了AI人才饥渴的红利。至于DeepSeek等AI明星公司的员工,各种offer收到手软;DeepSeek副总裁这样的大咖,更是常常登上脉脉的影响力榜单。

大厂小厂争相挖角AI人才,能够让人才在高频流动中得到充分的市场价值认可和变现,让人才资源得到高效配置。雷军此前被曝出千万年薪挖角DeepSeek“天才少女”罗福莉,而在脉脉上,月薪10万甚至更高的AI岗位并不鲜见。

除了“大佬”赚到手软,AI人才大战也让年轻人有了“速通”AI的契机。

在企业求贤若渴、HR分钟级在线的环境下,年轻人与AI相关的学术背景和职业履历更容易被看到,进而转化为入行机会。

同时,在其他网络平台“隐身”的AI“老人”,在脉脉上自然形成了社交圈子;他们愿意分享企业秘辛、大事小情,乐于提点和帮助后辈,让年轻人有了近距离观察行业的契机,避免踩坑、更好地站稳脚跟,源源不断地为AI行业补充新鲜血液。

A

在席卷全球的AI人才大战中,明星公司核心员工的“转会报价”,已经不再以万为单位,而是升级到了“亿”。

不久前,一则天价挖人的新闻轰动全球AI圈:美国科技巨头Meta为了挖走苹果基础研究团队负责人庞若鸣,开出了2亿美元的巨额薪酬包;挖角四名前OpenAI顶级研究员的待遇,更是高达4年3亿美元。

作为对比,当今世界足坛“一哥”、阿根廷球星梅西的年薪,也不过5000万美元左右。

在国内,尽管尚未出现动辄上亿的夸张薪酬,但AI人才争夺战同样激烈,关键岗位的待遇几乎没有上限。

在金元攻势下,AI大咖改换门庭并不鲜见。最近半年多,无论是字节、阿里等互联网大厂,还是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等创业公司,都有不少重要人物另谋高就。

更多的挖角发生在线上。“现在只要你在脉脉的履历和AI相关,都会发现有不少HR、猎头或者业务直接访问和打招呼。”一位用户说。

AI企业的延揽热情,并不是“程序员”们的专属。有的打工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研发背景,但履历中有不少AI元素,同样会成为职场上的香饽饽。

例如,脉脉用户张健(化名)刚刚工作三年,先后在网易、快手和字节等大厂任职,负责AI产品运营、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尽管并非研发领域的大牛,但张健的最近一份工作“要素拉满”——字节Seed业务线,负责豆包模型的升级迭代。最近,随着AI人才大战日趋激烈,张健在脉脉的访问热度飙升。

企业扎堆在脉脉挖人,重要原因之一是脉脉用户可以设置“正在看机会”“关注行情”“半年不看机会”等状态,HR可以比较方便地筛选候选人,还能通过企业名称按图索骥。

与国外类似,那些声名远扬的AI公司,是HR的重点攻坚目标。2024年,HR们的挖角重心是AI六小龙;今年,DeepSeek成为所有人的新焦点。

过于热情的HR,甚至产生了副作用:在DeepSeek火爆全网的那段时间,许多员工将脉脉个人状态改为“不看机会”,亮明暂不跳槽的态度,尽可能打消别人的非分之想。

即便如此,DeepSeek员工依然是整个脉脉社区的追捧对象。特别是那些经常发布动态的员工,常常因为发帖后查看人数暴涨,拿下“访问飙升”的标签。

日常“勾搭”AI人才的,除了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HR,还有各大公司的CEO、CTO、副总裁等高级管理人员。

据媒体报道,张一鸣热衷于阅读AI论文,与顶尖AI研究者交流,还监督了从竞争对手公司招聘AI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工作。雷军更是高调地在直播中为罗福莉开出千万年薪,希望这位95后带队研究AI大模型。

创始人尚且“礼贤下士”,高管们自然不能落后。华为、小红书、蚂蚁金服、百度、建信金科等大公司的管理人员在脉脉发布AI英雄帖,DeepSeek、智谱AI等新锐企业的管理层,也把脉脉用成了“直招热线”。

例如,DeepSeek的一位副总裁在脉脉个人主页公布了接收简历的邮箱,陆续发布11个岗位,包括深度学习研究员,核心系统、深度学习、数据等方向的研发工程师,全栈开发工程师,AGI实习生等,还有法务、财务等支持岗位。

像华为、小红书、DeepSeek这样在脉脉“BOSS直聘”的公司还有很多。据平台统计,目前在脉脉招募AI人才的公司超过1000家。

B

AI人才被争抢,尖端人才的“身价”以亿为单位,背后是“物以稀为贵”的商业法则。

在OpenAI掀起AI大模型浪潮后的两三年里,全球各国都在努力培养AI人才。但由于AI技术门槛很高,且迭代速度极快,因此AI人才仍然数量稀少,远不足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等机构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科研态势报告(2015-2024)》,中国的AI人才数量从2015年不足万人,增至2024年的5.2万人,年复合增长率达28.7%。虽然增速很快,但这五万多人显然不足以撑起一个行业。

AI人才的高度稀缺性,除了推高了从业者的身价,也形成了独特的圈子文化。

与其他领域相比,AI大模型仍处于“技术大爆炸”的狂飙突进中。这意味着,从业者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必须不断与同行交流、碰撞,第一时间掌握技术创新、行业动态,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才能始终稳坐这趟时代快车。

线上线下各种场景的频繁交流,最终让AI人才结成规模不大却高度活跃的小圈子。这些圈子的具体活动形式可以是各种线下论坛、研讨会,也可以是线上的主题社群,比如微信圈、微博话题、脉脉“行业圈”等。

对于AI人而言,圈子提供了一种语言体系相同、知识结构互通的沟通机制。圈内人可以快速理解彼此的想法,并完成基于社区信任感的互动。

这类沟通的常见方式之一是“求比较offer”。脉脉用户“爱德华在神户放羊”是一位工作两年的AI产品经理,拿到了两个新offer,分别是某搜索大厂的AI搜索岗位,以及某短视频巨头的电商智能客服岗位。他发起的offer选择投票吸引了145人参与;一位字节跳动员工回复“走搜索,百度毕业了再去字节,正常都是这个路径”。

有时候,AI人还能借助圈子的力量,与企业展开非对称博弈,维护自身利益。

比如,不久前一位脉脉用户发帖吐槽宇树科技,称没发去年过年的项目奖;帖子在社区里引发热烈讨论,随后被转到公司人事群。不久后,这位用户的奖金得到了补发。

同侪互相帮助,是同类人组成圈子的基本目的和显著优势,但也常常导致整个群体排斥外人,甚至固步自封。AI人组成的圈子却有所不同——他们非但没有将新人拒之门外,反而乐于扮演新人的“赛博领路人”。

在脉脉的职言、点评、AMA(Ask Me Anything,主要是离职员工揭秘前东家)等板块,AI人更是不吝于揭开公司、职业、工种、薪酬、行业等种种幽微。年轻人不用几分钟,就能对AI行业的大事小情、流言蜚语有了“战地记者”般的第一手认知。

例如,一位浙江大学毕业生在脉脉发帖询问,某头部手机厂商的AI中心加班多不多。一名认证信息为该手机厂商员工的用户回复“多”,另一位用户的回复则颇为“内涵”,称“不多,10点就能下班了。”

风格real的AI人聚集成小圈子,既能声气相通,也能为年轻人提供不小的帮助,让年轻人得以打破信息茧房,对AI行业和公司形成更准确的认知和预期,甚至在“老人”的引荐下踏入AI行业。这种真实可信的社交,让AI人才社群避免了“圈地自萌”,生长为兼容并包、充满活力的开放花园。

C

每当新的科技浪潮来临,除了诞生一批新公司,也会促使人才高速流动,在不同企业间重新配置,并驱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从互联网到手机,从新能源汽车到AI,莫不如此。

互联网、手机、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崛起时,尽管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人才缺口,但随着不同领域的人才“跨界”而来,比如计算机、通信、传统汽车等,行业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实现大体的供需平衡;多数时候,企业挑选人才,人才却没有太大的博弈空间。

相比之下,AI大模型行业的人才流动,带有更明显的“双向奔赴”色彩。

优秀人才同时手握多个薪酬丰厚的offer,在AI圈子并不少见。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AI人才,完全有能力“反选”企业。

相对应的,企业在招聘AI人才时,往往需要拿出更大的诚意:除了给AI相关岗位开出优厚待遇,还让公司高管亲自招贤纳士,在薪水给够的同时,“情绪价值”也要拉满,才能得到贤才青睐。

“双向奔赴”取代单项挑选,也让刚刚踏入AI行业的年轻人有了更多职业发展机遇。

一位人力资源领域的资深人士表示,现阶段AI人才供不应求,企业更愿意适当降低招聘门槛,考察和招募具有AI背景的人才。年轻人要想得到更多机会,可行方法之一是:梳理与AI有关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以此为重点更新个人资料,并将其放在脉脉主页、个人简历等醒目位置的方式,以增大被企业看到的几率。

此外,AI大模型的技术产品迭代非常快,催生了许多新的业务条线和职能部门,比如各类智能体、AI信息安全、AI反作弊等。年轻人在入行时,除了关注算法、数据等主流岗位,也可以考虑不断涌现的新岗位,机会更多。

除了更新个人资料、搜寻工作机会,年轻人还可以通过与圈内“老人”交流互动,摸清一家AI企业的底细,比如产品状况、技术路线、算力储备、团队构成、薪资结构等,进而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人在脉脉上主动晒出简历,寻求前辈内推、“打捞”。

其实,除了AI大模型,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本就该成为所有新兴行业的常态。它让人才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变现,也让企业能够更高效地找到优秀人才,形成人才供需两侧的飞轮效应,带动行业向上突破。

这种“双向奔赴”,需要脉脉这样的职场社交网站提供“场地”。

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AI人选择在脉脉“定居”,通过输出优质内容和圈内社交互动,形成了一个活跃、开放的人才社群。同时,大大小小的AI企业也将脉脉作为主要的人才储备库,不断发掘和招揽精兵强将。

对于年轻人来说,通过融入AI圈子,不仅能够结识行业前辈,也能深入了解行业和公司,还能及时捕捉企业的招聘需求,可谓一举多得。与其说年轻人选择在脉脉“速通”AI,不如说脉脉给他们提供了“速通”AI的土壤。

面对AI大模型这趟时代列车,打工人再度看到了财富自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巨大机会。行业大咖已经被邀请上车,而跃跃欲试的新人们,同样可以在脉脉“速通”AI,快速在这趟快车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让未来不止于大 -- 【字母榜】

Top

1、罗家英:因为患癌,我正在注射女性荷尔蒙,罗家英个人资料

2、保交通、保安全、保财产 多地以“雨”为令、闻“汛”而动全力应对强降雨天气

3、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 初步考虑总部设在上海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m.sichuan-zkha.cn/ADX/detail/eneekf.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邙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