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证监会对多家上市公司集中立案,监管风暴再次剑指市场乱象​

时间:2025-07-28 23:09 作者:忘川犹寒

证监会对多家上市公司集中立案,监管风暴再次剑指市场乱象​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资本市场再度迎来“严监管”信号。

证监会在短短两天内密集宣布对*ST沐邦(603398.SH)、瑞贝卡(600439.SH)、*ST万方(000638.SZ)等三家上市公司启动立案调查程序,引发市场震动。

其中,*ST沐邦代表着转型企业的合规风险,瑞贝卡反映出行业龙头的治理隐患,*ST万方则折射出退市边缘公司的生存困境。此次集中立案,既覆盖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类型,也触及了当前市场普遍存在的合规痛点,监管靶向性特征显著。



*ST沐邦:财务造假与资金违规的多重病灶

此次被立案调查的三家公司分属不同行业,却均在各自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

*ST沐邦全称为江西沐邦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在被“戴帽”之前的股票简称为沐邦高科。前身为邦宝益智,2021年转型光伏行业,主营业务涵盖光伏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研发生产,是近年来新能源赛道的转型代表企业,

但在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下滑,硅料和硅片均价大幅下降的情况下,*ST沐邦业绩每况愈下,多个财年净利润均在亏损状态。2024年,公司净利润再次为负,且扣除无关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仅2.77亿元,低于3亿元的主板退市红线,最终因触发“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的财务类退市风险警示而被ST。

不仅如此,根据*ST沐邦此前披露的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其2024年报告存在重大财务数据虚假记载,涉及营业收入、利润等核心指标的系统性失真。

具体来看,1月24日,*ST沐邦披露《2024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预计2024年实现净利润亏损52000万元至42000万元;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3000万元至35000万元。4月30日,公司披露《2024年年度业绩预亏更正公告》,预计2024年度净利润亏损120000万元至110000万元;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7000万元至28000万元。

然而,当2024年财报正式披露后,其中的核心指标与已知的数额相差甚远,2024年净利润亏损扩大至116212.29万元,营收仅为27714.12万元,数据“变脸”幅度之大令人咋舌。

更为严重的是,*ST沐邦在募集资金使用环节存在公然违规行为。截至2025年6月末,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余额达4605.63万元,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余额3526.25万元。

瑞贝卡:行业龙头的信息披露迷雾

作为全球假发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瑞贝卡的立案让市场倍感意外。公司公告显示,因自身及控股股东河南瑞贝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调查,但未披露具体违规事项。这一悬念式的立案公告,立即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诸多猜测。

公开资料显示,瑞贝卡自1999年正式成立以来,始终占据全球假发市场的头部位置,其产品远销美欧非,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典型代表。

此次公告虽未披露立案的具体原因,但从今年以来瑞贝卡的被处罚经历可窥见端倪。

今年6月5日,瑞贝卡收到河南证监局下发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内容显示,2025年4月29日,公司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其中2024年净利润为亏损1.18亿元。公司未在会计年度结束后一个月内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82号)规定。

更早一点的5月4日,瑞贝卡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河南监管局下发的《关于对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并对郑文青、朱建锐、胡丽平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

决定书显示,瑞贝卡存在未按规定在2021年年报、2022年半年报和年报、2023年半年报和年报、2024年半年报中披露公司与关联方之间非经营性资金往来,以及因关联方之间非经营性资金往来产生的资金占用事项;与关联方之间非经营性资金往来未及时披露;公司2023年末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充分;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不规范;部分董事、监事薪酬未经股东大会审议等问题。

目前,尽管具体违规细节尚待监管调查确认,但此次立案已对公司声誉造成严重冲击,7月28日开盘后公司股价迅速跌停后低位震荡,反映出市场对行业龙头合规风险的高度敏感。

*ST万方:退市边缘的信息披露危机

*ST万方公告显示,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其启动立案调查。

据悉,*ST万方,在被ST前的股票简称为万方发展,1996年上市,主营业务除了农业、军工之外,还曾涉足土地一级开发、医疗信息化、矿产投资等领域,但部分业务已通过资产重组调整。

*ST万方的信息披露问题与其复杂的股权结构密切相关。公司控股股东中国辽宁国际合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18.7%的股份,但该部分股权已全部被司法冻结,且将于8月15日被公开拍卖。若拍卖成功,公司控制权可能发生变更。

然而,公司在股权拍卖进程、潜在受让方背景等关键信息的披露上存在不及时、不充分的问题,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判断公司未来的经营方向。

退市风险叠加信息披露违规,使* ST万方陷入多重困境。此次立案调查若最终认定公司存在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可能触发“退市新规”中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条款,使公司面临直接退市的命运。7月28日开盘后,公司股价一字跌停后震荡拉升,凸显出市场对退市边缘公司合规风险的极端警惕。

强化监管为投资者与优质企业“护航”

此外,太原重工、三丰智能、微创光电也纷纷发布公告称,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可见,此次证监会集中立案调查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资本市场监管体系持续完善的具体体现。

监管日渐趋严已经是所有资本市场参与者有目共睹的事实。2024年,新“国九条”明确加大退市力度,配套发布的《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细化四类退市标准,财务造假“退市触点”增多。同年,《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跨部门协作体系,推动行政处罚、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打击财务造假迈向“标本兼治”。

可以说,证监会正在通过精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三公”原则,也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稳定的金融生态。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证监会办理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128起,罚没金额51.37亿元;2025以来,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行政处罚而实质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企业已达9家。退市类型涵盖重大违法类(如锦州港、普利制药、卓朗科技、广道数字、江苏吴中)、交易类(如东方集团)、规范类(如紫天科技)及财务类(如九有股份、青岛中程)。

对投资者而言,集中立案事件是一堂风险教育课。三家公司的案例表明,无论是业绩优良的行业龙头,还是处于转型期的成长企业,都可能存在合规风险,投资者必须摒弃“规模迷信”“题材炒作”等非理性投资理念,建立“合规优先、价值为本”的投资逻辑。

对整个资本市场而言,此次监管行动标志着资本市场从“增量扩张”向“提质增效”的转型进入关键阶段——通过严厉打击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等违法行为,逐步清除市场“害群之马”,为优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同时,监管执法的常态化、透明化,将有效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引导资源向合规水平高、治理结构完善的企业集中,最终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循环。

Top

1、被自己盟友摁着头签下不平等条约

2、上海发布黄浦江高潮位蓝色预警,黄浦江高潮位预警图形符号

3、北青:国足重组工作面临困难,新帅选聘尚未启动技术总监也未确定,国足国青队员名单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m.sichuan-zkha.cn/ARX/detail/eksjtt.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忘川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