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6 10:19 作者:屋外风吹凉
熊节|大模型语料的“认知投毒”,一场正在发生的数字主权攻防战
“编辑10万人”、“日产笔记50万+”、“七天带教文档”,以社交平台小红书上“郑州帮”为代表的商业模式,通过海量账号的批量、可复制内容发布,进而获取免费流量,完成整个商业闭环;这类操作在互联网到处可见,引发越来越多围绕“信息污染”与互联网治理的反思。当相关中文语料“淹没”互联网场域、成为AI大语言模型训练内容时,所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更加不容忽视。
大语言模型(LLM)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迅速演变为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然而,一个根本性的、却又极易被忽视的战略风险正在浮现:作为大模型智能“基座”的训练语料,正面临着系统性的“信息污染”。
要理解这种“投毒”的深层逻辑与传导路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全链路的分析框架。笔者认为,任何一个面向用户的AI应用,其信息输入都必然经过四大环节,而每一环节都存在着被污染的风险:
1.预训练数据(Pre-training Data):这是模型世界观形成的“原生土壤”。
2.后训练数据(Post-training Data):这是模型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塑造工具”。
3.实时知识增强(Real-time Knowledge Augmentation):这是模型获取即时信息的“外部水源”。
4.应用层编排(Application Layer Orchestration):这是信息输出前的“最后防线”。
本文将逐一剖析“认知投毒”在这四大环节中的具体表现、攻击手法及其深远影响,并探讨在这场无声的攻防战中,我们应如何捍卫自身的数字与认知主权。
一、预训练数据:数字时代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最后是互联网固有信息垃圾的无差别吸收。互联网本身就充斥着大量过时信息、偏见、阴谋论和彻头彻尾的谎言。预训练过程就像一个不加筛选的巨型“吸尘器”,将这一切“数字垃圾”悉数吸入,构成了模型认知背景中难以清除的“杂质”。
当一个模型的基础世界观构建在这样一片被语言霸权、文化偏见和意识形态“加权”所污染的“数字土壤”之上时,它很难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治理模式和文化价值产生真正客观、公允的理解。这是一种源头性的、基础性的污染,其影响深远且难以逆转。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个典型案例,足以揭示这种攻击手法的隐蔽与险恶。
对话的前半段完全正常,用户询问“Mac电脑上的网络数据包嗅探工具”,模型也给出了专业的回答,介绍了6款相应的工具。
然而,对话后半段画风突变,提问者突然用繁体中文连续提出极具诱导性的反华政治问题,并引导模型就所谓“中国崩溃论”等议题进行“分析”。
作者在开源后训练数据集tulu_v3.9_wildchat_100k中发现伪装成技术问答的“捆绑式投毒”手法 截图
这种将技术问答与政治宣传进行“捆绑投毒”的手法,可谓是精心策划。在一个几乎不含中国政治内容的数据集中,插入这样一条孤立但观点极端的样本,其后果是什么?在后训练过程中,模型会对着这条被污染的数据重复学习成百上千遍。这相当于在模型的“潜意识”深处,植入了一个关于中国政治的、极其负面的“思想钢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偏见,而是典型的“混合战争”在数字认知领域的延伸,其目的就是利用开源社区的开放性,在AI模型的心智中埋下意识形态的“特洛伊木马”。
本文提到数据集中,对诗作《白人的负担》解读为“提醒先进文明承担的责任,将现代文明的成果带给欠发达地区的人民”
1、网传淘宝将上线大会员体系:打通淘宝、饿了么、飞猪、盒马等,淘宝大会员1年是真的吗?
2、国铁广州局预计组织转运13000余名受暴雨影响旅客,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门户网站
3、英媒:前曼联后卫布兰登试训多家俱乐部,正与赫尔城进行谈判,布兰科在曼联穿几号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