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被诬陷的武大男生,到底为什么会写道歉信,武汉大学的男生不叫武大郎

时间:2025-07-31 03:24 作者:梦必生花

被诬陷的武大男生,到底为什么会写道歉信,武汉大学的男生不叫武大郎

文 | 十三姐

2023年,武大女生杨某发文说在图书馆自习时被男生肖某性骚扰。两天后,武大发布通报给男生肖某记过处理。

事发后肖某某的母亲晒出就诊记录,声称“孩子是湿疹复发,隔着衣服抓痒”,后来双方对簿公堂。

最近,“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一审宣判,不认定男生肖某某针对特定对象实施了性骚扰,驳回女生杨某的指控。

现在我们知道了,所谓“性骚扰”完全是这名女生对男生的诬陷。但为时已晚,男生全家已经深受其害,人生残破不堪。

整件事情让我最疑惑的是,男生肖某既然没有做过女生所谓的“性骚扰”,为什么当时会写下道歉信。

媒体报道里,把男生写道歉信的过程记录得非常清楚,在女生要求男生写道歉信的过程中有几段录音。

男生担心“万一他们要处分我”“什么条件我都接受”“不要告诉辅导员”“求你放我一条生路”“我妈妈一辈子心血都在我这”......

而全过程中,双方都根本没有达成一致地确定到底是因为什么“下流的事”而写道歉信。

所以这个男生被很多网友认为“太老实”,“窝囊”,“写下稀里糊涂的内容”。

他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除了现在社会风气和舆论环境恶劣的客观因素给他造成了一定影响之外,他的自我内在出发点其实也非常重要。

这个女生杨某我觉得自会有天收,就不多评价了,我更想聊的是:

我们如何能避免自己的孩子以后碰到类似“诬陷”“诽谤”“造谣”的时候,可以不成为第二个肖某?

我看到媒体报道中一段采访男生肖某妈妈的片段,就开始明白,原来他的“道歉”可能从小早已成了习惯。

男生妈妈说肖某从小“管教严苛”,“与女同学发生纠纷无论对错回家都要罚跪”,“都是家长接送,与社会几乎脱离”,“没有处理事情的能力”......

乍一看——典型的乖孩子。

说不定家长和周围的亲朋好友还会觉得“教子有方”,孩子单纯、乖巧、碰到争端就会自觉避让、发生冲突也会主动妥协。

培养出这样一个“乖孩子”,真的是什么好事吗?

武大事件再一次证明:这个世界不会偏心“乖宝宝”标签,你本可以避免的“倒霉事”,可能就因为这种“乖孩子”心理偏差而无法避免。

心理学可以完全解释这位武大男生为什么会写出这两封道歉信。

第一,典型的压抑防御机制。

他从小“只要和女生有矛盾,无论对错他都要罚跪”,作为一个孩子,他为了避免罚跪,趋利避害,就会在任何“有矛盾”或“即将爆发”矛盾的时候,力图息事宁人,哪怕牺牲真相。

这是一种防御,防止事态扩大,但这种防御的根本来自“压抑”。

他妈妈讲述的惩罚方式显然体现出不尊重真相,不以事实与道理为上,一味指责自己的孩子有问题,让孩子内省、自责、甚至体罚,久而久之孩子都会成为压抑防御机制的受害者。

第二,习得性无助。

当他深谙“退让——暂时安全”这一套生存逻辑后,每次碰到事情自然就选择退让,认为只有退让才能获得安全,那么他就再也不想反抗了,因为他觉得“反抗无效”,如果产生对抗,回家可能等待他的就是妈妈罚跪。

武大事件里,他会觉得如果一开始自己不退让,等待他的就是武大的“罚跪”。没有了自救和争取利益的惯性,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第三,界限模糊。

他完全无法区分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别人的责任。他在重大事件上宁愿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过错,也不想让对方给他施加进一步的压力。

他妈妈对他的教育就是“无论对错都是他罚跪”,那么他在这种事件里根本不是第一时间去判断“到底是谁的错”,反正最后“都是我承担”。

这种没有界限的养育,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内耗。

我们再看看武大在这件事里的表现,作为一个以“教育”为己任的校方,官方处理问题的姿态跟男生肖某的妈妈不能说一模一样,简直是直接copy。

虽然武大不是问题的制造者,而且女生的指控和男生的道歉信同时存在,武大也没有太多的立场去质疑,但武大是否给予这个男生足够的空间和引导,去了解真实情况呢?

但凡处理这件事的老师问一句:“你有没有性骚扰女生?”,我不相信男生会回答“我性骚扰她了”。

很多人,不管是否成年,心理年龄都跟幼儿园娃娃一样,是不成熟的,教育的意义正是培养人以趋近成熟的辩证的方法去理解世界,教育者的责任正是引导人以客观的立场去树立价值观。

这个男生成绩优异,人又“老实”,在父母眼中就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他妈妈说他一直成绩很好,高中推荐保送成绩年级22名,班级第一名,还同时被南开大学录取。

成绩好、听话、不惹事、有人惹事也第一时间避让、不管自己错没错都是自己错......这一套教育模式,教育出来的只是一个会读书的老实人,根本不会是一个“健全”的人。

这些教育者,单一价值取向,从来不让孩子发展自我主张,他永远是客体思维,永远是“别人怎么看我”比“我怎么看自己”更重要。

孩子被调教得情绪压抑,不哭不闹,看起来好像是情绪管理良好,其实是情绪管理失调,大人和老师却不自知。

他们没有解决冲突的能力,只剩下“投降才是大人喜欢的”这一种应对方式。

他们总是被过度保护,没有社交基本逻辑,不懂得在消极事件里如何平衡自己利益与社会评价。

他们的身边遍布着“有条件的接纳”,只有“听话”才能被爱,他们爱的其实都是“虚假的自我”。

他们会逐渐形成归因偏差,回避型人格,无法区分界限,这些其实是好多孩子真实存在着的问题,尤其是有些像肖某这样的“学霸”,不论父母的教育还是学校的期待,所谓“品学兼优”,要成绩好,还要一味退让,才叫好孩子?

无论男女,对人格的健全教育、对自我的认识、对边界的划分,这些才是教育里最难的点。

我们其实很难避免自己的孩子以后碰上类似的倒霉事,但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不要成一味地争当“乖孩子”。

有些你以为的“乖孩子”真的不是“乖”,只是人格有缺陷而已。

Top

1、今日辟谣(2025年7月30日),辟谣日名单

2、全球户外用电需求火热,西南传统制造业如何借势出海?,户外用电设备

3、谈恋爱、生子、开演唱会,法事明码标价:日本和尚有多猛?,日本的和尚可以谈恋爱吗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m.sichuan-zkha.cn/BCZ/detail/cxxmfx.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梦必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