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避免“拼盘式”成果,高校有组织科研如何推进?

时间:2025-07-31 21:28 作者:落晓晓

避免“拼盘式”成果,高校有组织科研如何推进?


从事科学研究既需要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又需要深刻理解研究成果的不确定性,科研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教育部于2022年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高校有组织科研工作作出明确部署。

高校有组织科研强调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区域协同解决重大战略需求,强调用研究行为的有组织性来降低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凝聚力是组织维系、运行以及有效达到目标的重要基础,是组织区别于其他团体的重要特征。可以说,高校有组织科研是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特色优势,凝聚力则是维系其高效运转的“黏合剂”。

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科研团队面临着成员较复杂、目标不一致、动力难激发等挑战,呈现出“重项目、轻组织”“重个体、轻协同”等倾向,某种程度上,导致科研资源分散、团队力量内耗、合作效果不佳。如何提升组织凝聚力,成为制约有组织科研效能的“卡脖子”问题,是高校有组织科研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筑牢有组织科研的思想根基

科研方向是开展研究的前提,始终指引、激励并检验着研究行为。科研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对科技的定位,体现着科技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

当今时代,科技已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科技创新事业需要国家的强力支持。有组织科研的提出有着极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复杂的外部环境,科技自立自强是所有科研人员的一道必答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有组织科研就是其中的关键举措。

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积极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体系化推进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和问题导向的应用研究。高校有组织科研强调的是围绕国家重大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这要求高校在科研组织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科交叉和资源整合,还要注重思想引领。高校有组织科研不仅要追求学术价值,更要追求社会价值。为此,高校推动有组织科研需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力,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真正能将国家意志作为旗帜,把服务国家和人民需要作为最高追求。

尤其重要的是,思想引领应该实现科研人员个体学术志趣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宏大目标深度结合。科研人员的学术志趣往往源于内在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将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目标相结合,可以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使其在科研活动重自觉服务于有组织科研的战略目标。

凝聚科研人员的价值共识

高校有组织科研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这其中,凝聚科研人员的价值共识尤为重要。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效率,往往取决于成员之间的共同价值观构建情况。科研人员的价值共识不仅关系到科研创新的有序推进、科研团队的稳定构建、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还关系到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认同。为此,价值引领是提升科研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支撑。

高校科研价值引领与科研评价不是简单的“方向-工具”关系,而是互为前提、协同演化的制度耦合,高校科研价值引领是回答“为什么做”的问题,而科研评价是回答“怎么做才算做好”的问题,科研评价是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牛鼻子”工程。当下,部分高校科研评价还主要是针对个人开展,忽视了从集体或者组织的视角来考核团队,导致高校科研人员参与有组织科研的热情大打折扣。

面向未来,必须在重塑高校科研评价的基础上,强化对科研人员的价值引领。在科研立项阶段,要强化问题导向与战略导向相结合,先搞清楚国家和人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当国家提出要解决芯片“卡脖子”难题时,科研人员就应该把研究方向聚焦到芯片技术突破上,而不是只盯着自己手头那些相对“小众”的个人研究兴趣。在科研组织实施阶段,每个人都得为了团队的胜利去努力。就像当年搞“两弹一星”时,那些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大利益去奋斗,那种“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正是高校在科研组织过程中需要大力倡导的。在科研成果转化实施阶段,近年来通过调整各类科研转化措施,鼓励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祖国的大地上,在助力科技强国战略中比贡献。同时,要通过价值引领,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心怀“国之大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科研管理部门而言,要切实提升回答高校有组织科研参与人员的各种“为什么”的能力,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成果不确定性注入确定性力量。

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有组织科研体系,是当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一改革方向不仅是对高校内部科研管理机制的优化,更是对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角色定位的战略性调整。制度引领是高校有组织科研从“物理拼盘”走向“化学反应”的底层逻辑,通过刚性规则、稳定预期和激励结构,把国家意志、学术规律与个体行为有机耦合,从而解决“谁来组织、组织什么、如何组织”的根本性问题。

当前,高校有组织科研普遍存在组织松散、评价单一、资源错配、责任真空等四大制度痛点,导致有组织科研呈现出“组织起来挺热闹、科研成果靠拼凑”的现象。制度保障和制度引领是避免高校有组织科研沦为“拼盘式成果”的重要抓手,要用制度打好“组织、评价、资源、责任”这四个基点。只有把制度建在高校有组织科研链条的每一环节,有组织科研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文化,才能实现有组织科研“真组织、真协同、真攻关”的长效机制。

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切实发挥制度本身的作用,即通过制度设计与实施把“不确定性”变成“可期待”。要通过改革评价制度,将科研经费、职称晋升、荣誉奖励与参与有组织科研的任务完成度挂钩,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要凸显制度的协调功能,通过制度化的责权利分配,降低跨学科、跨学院、跨团体的协作成本,促进更多的真交叉与真融合;要体现制度的容错功能,对高风险、长周期任务设置“免责区间”,破解“避错文化”,推动高校科研人员勇于“揭榜挂帅”、敢于“啃硬骨头”。

总之,组织凝聚力之于高校有组织科研,犹如“磁场”之于“粒子加速器”——没有磁场,再高能的粒子也只能四散飞逸;没有凝聚力,再优秀的科研力量也难以集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然而,组织凝聚力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以思政引领把稳方向、以价值引领校准航向、以制度引领夯实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Top

1、能缓解焦虑、改善睡眠?成人安抚奶嘴月销量破千,你怎么看?,安抚奶嘴最大用到几岁

2、达瑞电子:拟1.64亿元收购维斯德80%股权

3、“00后女孩网售5盒思诺思被判贩毒”续:二审法院发回重审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m.sichuan-zkha.cn/BDB/detail/xpytsi.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落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