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9 23:00 作者:秦兮
A股突发利好!这次可能是氢弹级的,a股有关氢能股票
重磅利好来袭!
就在昨天,中办、国办联合发布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后文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由婴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按规定向婴幼儿户籍所在地申领,主要通过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请,也可线下申请,各省份结合实际确定具体发放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也可享受该项政策,并且仍可按月数折算领取相应补贴。例如,2023年12月出生的小娃,共计可领取24个月补贴,即7200元。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的说法,这是一项全国性的重要民生政策,面向育儿家庭全国范围全面直接发放现金补贴,将助力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预计每年惠及2000多万个婴幼儿家庭。
个中深意,自然非比寻常。
必须承认,当前国人的生育意愿正不断降低,年轻人不爱生娃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倘若放眼全球,生育意愿走低几乎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困境,从欧洲的德国、法国、俄罗斯、芬兰、瑞典、丹麦,到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再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诸多国家,无一例外都深陷“少子老龄化”的泥泞之中,由此也带来了劳动力短缺、养老体系运行压力渐增、经济活力不足等一系列棘手问题。
就我国而言,尽管近些年已经在不断放开生育,“二胎”和“三胎”相关政策都已先后落地,但是归根结底,当代年轻人不爱生娃的核心症结还是在于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住房和育儿方面的福利不健全、父母工作和家庭时间安排存在冲突等一系列因素,而经济压力无疑是最大障碍。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话:“孩子就是行走的碎钞机。”道理其实很简单,从孩子出生前的产检费用,到出生后的奶粉、衣物、玩具等日常开销,再到逐渐增长过程中的教育费用、医疗保健费用等,对于许多家庭而言都是不菲的支出。因此,倘若可以缓解家庭层面的经济压力,那么对于激发人们生育意愿来说,理应具有积极作用。
而就其他国家提振生育的一系列经验来看,对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同样是当仁不让的首选。例如,不少国家会给予生育子女的父母一定的现金奖励,还有国家会给幼儿提供抚育津贴,主要包括对孩子物质消费成本的补偿与对孩子教育投入的补偿,即养育津贴与教育津贴等等。
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国关于发放生育津贴的政策呼吁一直都是接连不断。中央层面,早在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到,要“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彰显出高层对于提振居民生育意愿的高度重视与迫切之情。
而在地方层面,不少省市同样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和实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今年3月份发布了《关于促进人口集聚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了发放育儿补贴的实施细则: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10000元;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5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5周岁;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10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10周岁。
那么,此次《方案》与过往政策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方案》具有全国统一的政策效力。虽说此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育儿补贴相关政策,但各地政策标准不一、覆盖范围不同,缺乏统一规范。此次由中办、国办发布的《方案》是全国性的统一政策,确立了国家基础标准和总体框架,使育儿补贴政策真正从“地方试点”走向“全国一盘棋”,提升了政策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其次,《方案》正式将首孩纳入补贴范畴。以往地方层面的相关政策,更多是聚焦于二孩、三孩,如四川攀枝花、甘肃临泽等地最初都是针对二孩、三孩发放育儿补贴,言下之意是首孩无法享有政策补贴。而此次《方案》将首孩家庭正式纳入补贴范畴,更加全面地覆盖了生育家庭,真正体现了对所有生育行为一视同仁的支持,有助于从源头促进生育——毕竟一孩生育才是家庭生育决策的关键,保障好首孩生育对后续生育决策有积极影响。
最后,《方案》补贴时间向前覆盖。如前文所述,对于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同样可以享受到补贴优惠,并且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这种“向前覆盖”的方式是以往地方政策较少涉及的,不仅让更多家庭能够及时享受到政策福利,还切实增强了政策的公平性和“人情味儿”。
进一步讲,除了减轻家庭负担、影响居民生育决策之外,《方案》的出台还有两点积极意义:
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振消费。当家庭获得育儿补贴后,这笔资金往往会被用于与育儿相关的消费领域,如购买母婴产品、儿童玩具、教育产品等,同时也可能会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如增加家庭旅游等消费。这些消费行为显然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运行。
另一方面,可以营造更好的生育氛围。政府部门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与支持,向社会传递了积极支持生育的信号,表明管理层高度关注家庭的生育需求,努力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育环境。这种政策导向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生育友好的氛围,有利于缓解年轻人在生育问题上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对生育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关心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风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总而言之,育儿补贴政策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于提振生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而《方案》的出台更是堪称我国人口领域70年难得一见的重大利好,它通过降低生育成本、增强生育意愿、提振消费、营造生育友好氛围等多个方面,为解决我国人口生育问题切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不过,想要充分发挥育儿补贴政策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并加强政策的落实和监管,以此来确保补贴资金能够精准、有效地发放到家庭手中。此外,还需要结合其他生育支持措施,如发展托育服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女性就业权益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育支持体系,继而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话说回来,发放生育补贴政策的推行,有助于降低家庭生育和抚养成本,从而带动母婴用品、早教托育、辅助生殖、儿童医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反映在资本市场上,便是相应的投资机会可能正在来临。感兴趣的投资者不妨自行挖掘,或许能有不错的收获。
附:生育补贴直接利好的5家代表性公司简介
基于前文分析逻辑与Wind提供的最新数据,我们梳理了与生育补贴利好关联度高且基本面稳健的5家上市公司。不过这里仅作为研究案例呈现,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建议投资者谨慎决策,充分评估市场波动及个股风险。
1、嘉必优(688089.SH)
行业地位:嘉必优是专注于人类营养、动物营养和健康食品的生物科技企业,其核心产品包括ARA、DHA、SA等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重要营养成分。
投资逻辑:2024年,嘉必优人类营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22%,其中ARA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9.17%。随着生育补贴政策的实施,国内奶粉市场需求有望提振,公司主要产品需求将持续增长。
2、伟思医疗(688580.SH)
行业地位:伟思医疗是中国康复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创新驱动型企业,专注于电刺激、磁刺激、电生理等技术平台,产品广泛应用于盆底及产后康复、神经康复等领域。
投资逻辑:生育补贴政策将提升生育率,从而带动产后康复需求的增长。伟思医疗的盆底康复产品和产后康复服务将直接受益。公司产品覆盖磁刺激仪、盆底训练仪、盆底磁刺激仪、盆底肌肉康复器等,具备提供各类康复解决方案的能力。此外,伟思医疗在电刺激、磁刺激、电生理等技术平台上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3、金域医学(603882.SH)
行业地位:金域医学是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的龙头企业,提供基因检测、新生儿健康检查、辅助生殖相关检测等服务。
投资逻辑:生育补贴政策将提升新生儿数量,从而带动新生儿健康检查的需求增长,金域医学的基因检测和新生儿健康检查服务将直接受益。公司拥有先进的检测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能够提供全面的医学检测服务。此外,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检测网络,覆盖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具备较强的市场渗透能力。
4、伊利股份(600887.SH)
行业地位:公司位居全球乳业五强,连续十一年蝉联亚洲乳业第一,是中国规模最大、产品品类最全的乳制品企业,也是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实现产业布局的国际化企业。公司旗下拥有丰富的产品体系,包括液体乳、乳饮料、奶粉、酸奶、冷冻饮品、奶酪、乳脂、包装饮用水等。
投资逻辑:作为国内乳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伊利股份在婴幼儿奶粉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金领冠品牌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并且公司推出了16亿元的生育补贴计划,覆盖全国范围内的孕期家庭,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还能通过补贴政策直接带动其婴幼儿奶粉产品的销售。
5、孩子王(301078.SZ)
行业地位:公司为创新型母婴童全渠道服务商,是中国母婴童商品零售与增值服务的领导品牌。自设立以来,孩子王立足于为准妈妈及0-14岁儿童提供衣、食、住、行、玩、教、学等购物及成长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深度挖掘会员数据,并通过大量场景互动,建立了高粘度的会员关系,开创了以会员为核心资产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全渠道战略,致力于为中国新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新家庭首选的母婴童服务商。
投资逻辑:孩子王是母婴零售领域的龙头企业,拥有超过1000家门店,覆盖广泛的线下市场。生育补贴政策将直接带动母婴用品的消费需求,孩子王作为主要销售渠道,有望实现销售增长。而公司积极布局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通过线上渠道进一步扩大销售覆盖面,并已通过多种方式响应生育政策,如与辛选合作开展直播带货,预计未来将受益于政策红利。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