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己盟友摁着头签下不平等条约
美国与欧盟达成关税协议,欧盟增加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懂王和欧盟的这场谈判,虽然嘴上还在“保持开放”,但15%的关税基本已经成了定局。这事一尘落定,美国等于在全球贸易战里赢下了最关键的一盘棋。
你仔细看就会发现,美国现在的顺序很明确:先搞定日本,再搞定欧盟,然后一步步收拾加拿大、墨西哥,对印度和中国台湾也开始下手,最后才是想对付我们。这是川普在“交易的艺术”里一贯的剧本:先收拾软柿子,逐步清场,最后逼龙出洞。
表面上看,这只是个贸易协议,核心是统一关税15%。但只要你把里面那些数字翻一遍,就会明白,美国拿到的远不止一个“关税数字”。欧盟不仅接受了15%的美方统一关税,还承诺接下来会在美国追加6000亿美元的投资,同时还要购买7500亿美元的能源,军火采购也在清单上。
对美国来说,这根本就是一份经济版的“不平等条约”,拿着协议把欧盟从产业链、资本流、能源依赖三方面都给捆住了。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份协议的核心,并不是征多少税,而是“统一”两个字。一旦定死15%的税率,其他国家今后再想谈判,都会被按这个标准来。欧盟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盟,连它都签了,谁还敢说不?
这其实就是美国立了一个“全球征税的基准价”。而且,美国这边还保留了可以随时加码的权限,比如钢铁、铝、药品这些领域,协议里压根就没明确关税是否下降。嘴上说是15%,但真到了操作层面,美国随时可以翻脸,说某个国家不符合最惠国待遇,恢复高关税也有法律依据。
而欧盟为什么愿意认这笔账?其实说白了,是被打怕了。这半年里,美国扬言要把欧盟输美商品的关税直接从10%抬到30%,尤其是汽车行业,德国、法国那些车企被吓得天天找政府施压。因为美方是真的有备而来,不签就给你上税,你的出口订单直接被砍三分之一,搞不好明年营收就得断崖式下滑。
欧盟虽然嘴硬,但手里的牌并不好打。想反制?行,欧盟也列了一堆清单准备制裁美国产品,比如农产品、科技零件、能源。但美国对欧洲出口本来就少,你制裁得起吗?欧洲人最怕的,就是引爆全面贸易战。现在只要花点钱、让点市场,把事压下来,对政客来说反而更省事。可这事对企业、对老百姓,谁亏谁知道。
我们来捋一下这6000亿美元投资和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的账。欧盟答应要把6000亿的钱投到美国去,用来买美国的制造业项目、新能源资产、高科技公司股份、甚至是一些“战略储备”产业。这什么概念?等于把欧盟未来几年的增长动能、就业空间,全都拱手让给了美国。以前欧盟还有个“战略自主”的说法,说要摆脱美国的控制,现在倒好,这么大一笔投资过去,光利息回报和税收优惠就够美国吃一阵了。
能源采购更离谱。欧盟本来是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现在制裁俄罗斯以后,能源短缺问题一直没解决。美国趁机上来兜售液化天然气,价格比俄罗斯的高出三成不止。欧盟签下这7500亿美元的大单,听上去是“保障能源安全”,其实就是套死自己。因为一旦绑定了美国的能源,美国就可以随时以“战略安全”为由提价、断供、卡脖子。这一刀下去,欧盟不仅能源成本要大涨,自己还得掏钱建更多LNG接收站和基础设施,负担又加重一层。
这还没算上军火。协议明确提到欧盟将大规模购买美国军事装备。欧洲不是没有军火工业,法国达索、德国莱茵金属这些公司本来还能卖给亚非拉国家,但现在你既然签了美国的采购单,外界会怎么理解?以后欧盟的“自主防务”战略恐怕也得改方向,得变成“辅助美国主防务”。从人到钱都让你套牢了,独立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还有一点被很多人忽略:美国逼欧盟签这份协议,是建立在“投资承诺可反悔”的前提上。什么意思?白纸黑字写着,如果欧盟后期没有履行投资承诺,比如钱没投够、军火没买到位,美国有权恢复30%甚至更高的惩罚性关税。这相当于整个协议是一个不对等的“押金制度”,你欧盟不听话,我就随时加税。听话了,也不过就是15%。
而欧盟签了这份协议以后,内部其实也是矛盾重重。德国还算是“得利者”,因为汽车行业原本面临25%-30%的高税率,现在固定在15%,算是“保命”;但像爱尔兰、意大利这些国家,完全是被牺牲掉的。
爱尔兰的药品出口占欧盟对美出口的四成以上,而药品这次明确“税率未定”,就等于给了一颗不定时炸弹。意大利的橄榄油、葡萄酒这类农产品,以前本来就要缴20%的税,现在降到18%,连欧盟内部自己都觉得,这点幅度不如不降。
而最受冲击的,其实是欧盟自己的产业逻辑。过去二十年,欧盟一直在讲“公平贸易”“全球价值链”,结果现在一夜回到关税保护主义,等于是被美国拖进了自己的游戏规则。布鲁塞尔嘴上还想讲制度,华盛顿早就开始算账。你不让利,我就关你门;你想独立,我就让你失血。
再说说美国为啥急着推这事。其实原因很现实,财政赤字太大。从疫情到现在,美国的财政压力从来没松过,加上2024年总统大选后新一届政府要花钱搞基建、补贴产业、打击通胀、维持美元地位,哪一样不要钱?
这个15%的统一关税,看上去是“公平”,实际上是一个隐形的税收来源。据美国财政部粗算,这份协议落地以后,美国每年能因此增收270亿美元,如果把药品、芯片、农产品逐步纳入,还能继续往上翻。更关键的是,这笔收入是从“外国人”兜里掏出来的,不会引发国内选民反弹。你问问美国老百姓,他们宁愿看到政府向德国征税,也不愿自己多交一点医保税。特朗普清楚这套逻辑,所以把关税设成一个“对外税”。谁反对?谁就是跟美国利益作对。
对中国来说,这件事的信号也很明确:美国已经不再玩过去那种多边协商、慢慢谈判的套路,而是搞“一国一刀”的强势推法。日本被迫交出半导体主权,欧盟被迫签下经济投降书,下一步就是加拿大、墨西哥、印度、台湾一个个轮着来。这些地区嘴上虽然硬,但最后都认怂。尤其是中国台湾和印度,看似还在观望,其实美方早就派人去敲门了。这一圈操作下来,美国把所有关键节点都捏在手里,最后再来谈中国的时候,就可以拿“你看别人都签了”为理由,逼你也照着来。
但我们中国的情况和欧盟、日本不一样。我们体量够大,产业链完整,内需市场撑得住,不像欧盟那种出口依赖型经济。美国如果真拿统一15%关税来压我们,我们完全可以不签,顶多是输美出口减少一部分,但我们可以靠东盟、中亚、非洲、拉美这些新兴市场补回来。再说,我们手上还有稀土、上游原材料、新能源设备这些“不可替代品”,美国真要对我们硬来,它自己也会疼。
当然,咱们也不能光靠嘴硬。这次协议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那就是:美国的“组合拳”已经打得很系统了,从能源到制造业再到安全依赖,整个西方盟友圈基本都被绑上车了。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不仅是守住自己,还得开辟新通道,比如搞好和东盟、非洲、拉美的自由贸易协定,加快推进人民币结算渠道,强化自己在全球南方的市场占比。
最后要说的是,别被“欧盟向美国低头”这个结果吓住,更不要以为“统一关税”会成为国际共识。每一次美国搞出来的“新规则”,到最后都要看谁能用、谁敢抗。只要我们能稳住阵脚,不去争那个话语权,而是守住自己那条链,就能站到最后。
欧美看上去很强,但他们的资本逻辑注定只能往回收缩,我们要做的,是在它们收缩的缝隙里,把我们自己的新市场、朋友、秩序,一个个找出来。
懂王这盘棋,下得确实精。但我们不光要看别人下什么棋,更要知道自己该怎么走。看清了这一点,才算真的看懂了世界的局。
2、交易商协会对兰考农商银行启动自律调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自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