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7 16:59 作者:喜来乐
杭州六小龙,最神秘的“脑机龙”要IPO了
不要不信,科幻没准儿哪天就成真了。
“脑机接口”能做成,还要IPO?八年前的我,真不信。
2017年,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礼堂里坐满了人。灯光打在讲台上,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笑容温润的年轻人走了上来——他是哈佛博士韩璧丞,强脑科技创始人。
他一开口,就描绘了一个仿佛出自科幻电影的场景:
人类可以用意念控制机械手臂;
残疾人只需动动念头,就能重新拥抱生活;
学生戴上他们研发的专注力训练Focus头环,能一眼看见自己什么时候在走神儿、发呆,从而提升学习专注度。
我身边的同学忍不住小声吐槽:“这是科幻片儿吧?能行吗?”
那时,几乎没人相信我们真的能“用意念”控制机器。我也只是个普通的高中生,对“脑机接口”这四个字一无所知。
没想到,八年后的今天,韩璧丞当年的设想正在一一变成现实。思维超前、充满想象力的哈佛博士,把强脑科技做成了“杭州六小龙”,正带着他估值13亿美元的“中国版Neuralink”,奔赴IPO的战场。
从哈佛地下室到杭州六小龙
正如很多创业故事是从车库起家的,要说强脑科技,还得从哈佛大学的地下室说起。
一次难忘的“猴子实验”,让韩璧丞对脑机接口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机缘巧合下,他目睹了猴子仅凭意念,控制机械手臂将一根香蕉送入口中——这个画面点燃了韩璧丞心中的创业火种。
想要创业,又没有人脉,于是韩璧丞在2014年申请到了哈佛大学的脑科学博士项目,远赴大洋彼岸。除了在哈佛上课,他还经常去MIT蹭课,寻找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
由于想法太超前,韩璧丞在招人方面经常碰壁,还被评“哈佛的人太能忽悠了”,但他觉得无所谓——能看见“脑机接口”未来的或许才是同路人。
2015年,BrainCo(后有中文名强脑科技)由韩璧丞与几位在哈佛、MIT读书的学生和研究员创立,成为首家入选哈佛创新实验室的中国团队。
他们的实验室就在哈佛大学附近一个公寓的地下室,专注研究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就是那种不用开颅手术(需要开颅的是侵入式),直接在头皮上读取大脑信号的技术。
他们每天研究如何才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人类大脑的信号能够准确传导出来。
在地下实验室,韩璧丞和他的团队反复实验各种采集脑电的电极材料,只为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壁垒。他们轮流佩戴传感器做脑电波信号采集实验,有时一天要洗五六次头,只为了减少外部干扰,让“导电膏”对大脑信号的采集更加准确。
由于他们深夜挤在地下室反复测试,在黑暗中盯着电极的闪光记录数据,社区里竟然传出了“中国留学生学疯了,为了变聪明半夜在地下室给脑子‘充电’”的传言。
为了让外界相信这不是“怪力乱神”,韩璧丞捣鼓出了一套演示装置,能用脑电波控制灯泡变色。那段时间,他成了“移动展示台”——每次见技术大牛或投资人,头上都戴着传感器头环,肩上挎着能随脑电波变色的台灯,手里还拎着个沉甸甸的移动电源。
每用一次传感器就得洗两次头不现实,所以韩璧丞觉得他必须得做出一套不用涂导电膏的传感器和高精度便携脑电仪。
接连研发失败后,账上的钱见了底,团队成员陆续离开,最后只剩他和技术负责人。他不甘心,追加了自己的积蓄,又跑遍了投资人办公室拉来了一笔钱,重新出发。这次重启后,项目终于走上了正轨。
虽然过程波折,但这段经历也成为了后来他的团队摆脱“导电膏”,在2017年成功攻坚“固态凝胶电极”的强烈原动力——没有一次次的失败,就没有“大众化”科研产品的出现。
2016年,在马斯克创立Neuralink前,BrainCo就已经研发出了“脑控智能仿生手”。而Neuralink火了以后,也带火了“脑机接口”这个概念,BrainCo也随之受益,融资都变得相对容易。
BrainCo虽然诞生在美国哈佛的创新实验室,但在韩璧丞创业的第三年,命运的转折点来临了。
因美国的制造业限制和想要把产品更快做好的愿景,BrainCo的成员们早有回国的打算,韩璧丞此前也多次回国了解情况。2018年,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一支考察团不远万里,亲自到波士顿拜访BrainCo团队,打动了韩璧丞。
彼时“脑机接口”仍鲜为人知,但杭州方面却敏锐地看到了脑机接口技术的未来价值,向韩璧丞抛出“橄榄枝”,邀请他的团队落户杭州。
就这样,慧眼识珠的杭州“伯乐”与千里赴约的哈佛“千里马”一拍即合。韩璧丞团队立马动身回国,在杭州落地,给BrainCo定下了中文名,“强脑科技”。
从教育头环到智能仿生手
经过数年的探索,强脑科技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的突破性成果。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路线,无须对大脑进行开颅手术,而是通过体外设备采集大脑信号。
韩璧丞之所以笃定这一方向,是因为侵入式方案需要在颅内植入电极,成本和风险极高,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潜在市场相比侵入式的要大无数倍。
韩璧丞的打法很直接:教育是现金流,医疗康复是长线。
教育业务是他们的“敲门砖”,这款Focus专注力训练头环外形像运动耳机,头箍上布满传感器,能实时采集大脑信号,通过算法判断佩戴者的专注度。
课堂上,学生专注时屏幕上的小船就前进,不专注就停下甚至倒退,久而久之,大脑会被“训练”出更持久的专注力。
进入校园时,这套设备一度被家长质疑是“电子紧箍咒”,但在一些试点学校,老师发现它能帮学生缩短走神时间,还能用数据分析反推教学节奏。
与此同时,医疗康复才是他心中的终极目标。
2019年,第一代智能仿生手在杭州下线,能用残肢肌电信号精准控制五指的独立运动,甚至做到“拿鸡蛋不捏碎、提水瓶不掉手”的精细操作。
更重要的是,它的售价只有进口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这让许多过去买不起高端义肢的用户第一次有了升级的可能。
在外界熟知的这两条业务线之外,强脑科技的版图其实更大:
他们已经把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到睡眠质量监测与改善设备、情绪识别与调节系统,以及脑机交互游戏上——这些产品部分已经在海外市场做小规模试点。
据传,他们还在研发几款未公开的“神秘项目”,可能会涉及人机交互的新硬件形态,以及医疗康复之外的全新领域。
至于具体是什么?公司方面笑而不语,只表示“等时候到了,你们就会看到”。
最出圈的时刻,还是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残奥游泳运动员徐佳玲佩戴仿生手高举火炬,点燃主火炬——这是全球第一次看到火炬被“意念”举起。转播画面中,她的手稳如磐石,背后是一整套脑机接口系统在实时运转。
如今,仿生手已经迭代到第三代,具备多自由度控制和0.1毫米级精度,开始在工业、特种作业等场景试点。教育、康复、情绪调控、睡眠改善、游戏娱乐……这些已经公布的业务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大招”,还藏在强脑科技的实验室里。
IPO前夜的资本筹谋
2025年夏天,投资圈儿里开始传出“杭州六小龙”里的“脑机龙”想要IPO上市的消息。
很快,彭博社证实了强脑科技正在洽谈1亿美元的Pre-IPO融资,投前估值13亿美元。
相比很多互联网公司一年几轮融资的节奏,韩璧丞的做法堪称“佛系”:十年,三轮融资(Pre-A轮、A轮及后续一轮融资),总额刚过3亿美元。
强脑科技的资金除了来自光大控股、中电华大等产业资本,还有鼎晖这样的老牌PE。鼎晖帮它打通康复器械渠道,光大牵线海外产业链,中电华大则直接将其纳入未来核心技术布局。
这次Pre-IPO融资的目的,并不仅是“补血”。
韩璧丞想要挑选的是“能帮他跑得更快”的股东——有国际化资源、产业上下游协同能力,而不仅仅是出钱的财务投资人。
对韩璧丞而言,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让别人帮强脑科技跑得更快。快,才是产品研发的重点。
投行为强脑科技的上市摆了两条路:
第一, 去香港。香港资本市场是国际化舞台、外资认知高、资本流动自由,尤其在韩璧丞加入香港特首创新顾问团后,这个选择看起来更顺畅。
第二, 去A股科创板。科创板估值溢价高、政策倾斜强,地方政府和产业链会全力配合,还能享受A股硬科技的“故事溢价”。
但两地也各有隐形成本——香港流动性好但波动大,科创板估值高但锁定期长、财务披露要求细致。
韩璧丞深知,节奏比地点更重要——脑机接口的全球热度正高,他不想等到资本窗口收紧时才起跑。
这场Pre-IPO融资,就像一场上市前的“选边战”,选择的不只是资金方,更是未来几年公司的战略方向。
谁在助推“脑机独角兽”?
强脑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资本与政策的推动。
资本端,早期赛智伯乐、光大控股先押注,那时的强脑科技还没什么市场声量,做的产品多数人听不懂,但这些基金看中的是技术潜力和创始人的执行力;
后期鼎晖、中电华大等入场,从资源、技术上助力,把强脑科技推上了行业独角兽的位置。
政策端,杭州人工智能小镇为其提供了场地、税收优惠等支持,甚至派专人对接手续。
在更高层面,“中国脑计划”将脑机接口列为重大科技项目,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未来产业清单中多次点名这一领域。
地方政府的支持不只是资源倾斜,还包括产业链协同——例如在义肢生产、康复医疗器械等环节,帮助它对接国内供应链,让产品能快速量产。
这种“资本帮你跑得快,政策帮你跑得稳”的组合,让它在落地杭州后的两年内,就完成了仿生手的量产,并启动了海外销售试点。
脑机江湖,高手过招
同一个赛道上,强脑科技的对手也不简单。
国外名气最大的是马斯克的Neuralink,主攻侵入式脑机接口,给猴子植芯片打游戏,炫是炫,但植入手术风险高、监管严格,推进速度颇受限制。Neuralink已在2024年启动人体植入临床试验,目前已有4名脊髓损伤患者和3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自愿植入N1芯片,他们可以用意念控制鼠标、打游戏、下棋、发信息,却也有出现植入线缆脱出、电极失灵的情况。
澳大利亚公司 Synchron则走的是“介入式”道路:不用开颅,而是通过血管插入电极(Stentrode),安全性更高。它已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启动COMMAND临床试验,目前已有6名患者完成植入,效果初步处于安全可控状态,被FDA列为“突破性医疗器械”。
在国内,从事侵入式临床研究的还包括脑虎科技,而像博睿康科技则重点攻关自主脑机接口芯片方案。这些团队各有方向,但多数还处于原型试验阶段。
对比之下,强脑科技主攻非侵入式技术——不开颅、安全舒适,用户戴上设备就能用,而且非常快进入量产阶段。公司已累计出货超过十万台设备,远超全球大多数同类团队。而它的产品不仅进了康复中心,还上了国际赛事舞台。
可以说,别人的产品还停留在实验室,强脑科技的设备已经在真实场景里跑起来了。
结语
十年的时间,强脑科技站在了IPO门口。
再回首当年那场演讲,我仍能想起韩璧丞在台上分享他的脑机蓝图时熠熠发光的神情。彼时的听众和我,大概都未曾料到八年后,他真能带领他的创业公司成长为改变行业版图的独角兽,更没有想到我们会如此真切地见证脑机接口技术从科幻走进现实。
强脑科技不仅是13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也不只是马斯克Neuralink的“中国版”,而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的证明。
从哈佛地下室到杭州六小龙,从教育头环到智能仿生手,韩璧丞和他的强脑科技用十年的时间,让一只智能手握住了火炬,也握住了资本的目光。
强脑科技所在的“杭州六小龙”,这几年也各有锋芒——游戏科学把《黑神话》从游戏做成了跨次元IP,Deepseek的AI火到了海外,宇树的机器人开始在工厂里“上班”,云深处的机器狗跑遍了东南亚的电网,群核科技正踩着节奏往上市路上赶。这群从杭州跑出来的科创者,都在把当年的“不太可能”,变成看得见的现实。
这背后,是时代赋予的机遇,更是一代年轻创业者对科学信仰的执着。前辈科学家的精神薪火相传,如今已经点亮了“脑机少年”们手中的火炬。
当脑机相连、意念生辉,人类将开启认知与能力的全新边界。这场变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我们都是这场传奇的见证者——说不定下一个十年,你我,也会变成故事里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