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1 15:27 作者:写故事的本子
光明乳业高管薪酬大涨,员工薪酬微降,光明乳业高管
文丨詹詹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1400字)
一边是员工数量连续两年下降,人均薪酬下降大几千元;另一边是董事长黄黎明与总经理贲敏薪酬分别逆势增长约14万元和49万元。
这一“冰火两重天” 的薪酬结构,在光明乳业连续三年营收下滑、净利润缩水 25% 的背景下,被质疑为 “背离企业与员工共担风险的基本逻辑”。
光明乳业2024年年报中,关键指标大幅下滑:营业收入242.78亿元,同比下降8.33%;归母净利润7.22亿元,同比缩水25.36%。这已是其连续四年营收负增长,从2021年的292.1亿元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242.78亿元。
而且,若无土地收储收益救场,财报将更加难看。2024年,其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虹桥镇的地块被收储,获得补偿金额8.22亿元;其中,4.11亿元到账,占了当年归母净利润的56.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靠主业获得的净利润仅1.7亿元,较2023年下降高达67.48%。这意味着,光明乳业已然沦落到靠卖地来粉饰净利润的境地。
与业绩颓势形成刺眼对比的,是高管薪酬的逆势上扬和员工薪酬的下降。2024年,员工总数降至11251人,人均薪酬16.87万元,同比下降3.6%。14名董监高合计领取报酬1009.14万元,较上年增长5.56%:其中,董事长黄黎明从159.3万元增加至172.8万元,涨薪8.5%;总经理贲敏从114.8万元增加至164万元,涨薪43%;监事会主席张宇桢从72.56万元增至90万元,涨幅24%。
回溯历史,高光时刻仍历历在目。2002年,光明乳业以“国内乳业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姿态登陆上交所,彼时实力远超蒙牛和伊利。但好景不长,上市仅两年,营收就先后被伊利和蒙牛反超,且差距不断拉大。
十余载过去,光明乳业始终未能迈过300亿元营收大关,最高停留在2021年的292.06亿元,而同期伊利已达1101.44亿元,蒙牛达881.41亿元。
2023年前后,正经社分析师发现,光明乳业的发展轨迹,始终缠绕着机遇与失策的博弈。
早年,其凭借巴氏奶品类构筑起难以撼动的先发优势,以 “新鲜” 标签在华东市场占据绝对主导,低温奶市占率一度远超伊利、蒙牛等对手,成为区域乳企的标杆。
后来,当乳业进入全国化扩张的黄金十年,其却因对常温奶赛道的战略犹豫错失先机。竞争对手却凭借常温奶的长保质期和低运输成本快速完成全国布局,不仅在营收规模上反超,更倒逼其陷入路径依赖,业务扩张始终受限于冷链辐射范围。
这意味着,光明乳业如果要以低温产品突围全国市场,就只能陷入投入与回报的循环。低温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鲜度,这意味着必须构建十分烧钱的覆盖仓储、运输、终端的全链路冷链网络。如何实现“收支”的正循环?至少从近年来的发展来看,光明乳业早已陷入这个“瓶颈”之中。(参阅正经社:《投诉惊心!光明乳业,昔日龙头何以陷入两难?》、《昔日乳冠光明乳业:多项指标大幅失速,食安问题仍然凸显》)
另一方面,消费者们的口碑仍然不容乐观。根据黑猫投诉数据,截至2025年7月31日,关于光明乳业的投诉量共计1.1万多起,问题主要是奶品变质发酸、出现异物等。
前不久,还有消费者投诉光明纯牛奶有奶液外溢并在外包装形成了白斑、巴氏杀菌牛奶结块如同豆腐脑,且散发着刺鼻的酸腐怪味。
要知道,低温奶对品控的要求远高于常温奶,一旦安全防线失守,后果远比竞争对手的同类问题更严重。
从巴氏奶的高光到常温奶的失势,光明乳业的困局既是赛道选择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经营管理短板的集中爆发。在冷链成本高企、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如何平衡投入与回报,重建消费者信任,将是这家百年乳企必须跨越的生死线。【《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1、巴西总统:无论美国想打政治仗还是想谈贸易都奉陪,巴西总统放话
2、国防部: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使用军旗旗面图案,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什么外来物种
3、武汉大学回应法院驳回图书馆性骚扰指控:校领导很重视,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