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8 19:07 作者:八九燕来
每天想“打”机器人?宇树科技:每天都在死磕难题!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宇树科技机器人拳击大赛的展台人气最旺。
彼时,知不同学正在杭州宇树科技采访。
似乎全球都在注视宇树科技,因为它拥有不能想象的发展空间,和每一个人的未来生活状态息息相关。
宇树科技位于杭州一个普通的园区,“园区几乎都被宇树科技包了下来,前几年还有其他的公司,现在只剩下宇树科技”。宇树科技市场经理陈希韫介绍道。
很理工直男的风格,公司无论内外部装修都很朴素,一点也看不出“杭州六小龙”的华丽身份。
我们直接去了四楼的展厅,宇树历年产品—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都在其间。远看是冰冷冷的机器,陈希韫让机器人和我们握手的那一刻,似乎有了温度。
“你们没有想过给机器人起一些好听的有情绪价值的名字吗?就H1之类的?”
陈希韫回答很直男:“没有。我们就关注机器人的运动功能,名字不重要,可能下一代就叫H1+2。”
这种心无旁骛,专注核心竞争力的风格,像宇树的符号。创始人王兴兴之前曾经说过,当他准备做机器人时候,有人嘲笑他,并没有什么人看好他。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相信时代会给予长期主义回报”。
他还说,有的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有的人因为相信而看见。
全世界都知道他英语很烂,高中三年只及格过三次,他不是学霸,但他有自己的热爱和坚持,19岁就想做个机器人试试。但没有一个人看好,正如他创业时四处碰壁,量产机器人时周围充满了质疑。
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不可能的事,19岁那年,没有设备就用手工小钻头、锉刀和剪刀,没有资金,就找9块钱的零件,没人要的边角料,最后用200元钱做了一个小的双足机器人。
那时他应该就悟了,做成事没有那么难,无非是把不可能三个字拆解成三百个,三千个技术步骤和参数,然后一一攻克。
这样一位有强大自信的CEO看人视角也会不同。
陈希韫说,对公司的员工他也不从不要求是海归或者是名校,公司招聘,每一场面试王兴兴都参加,只要你能说清楚你是怎么做事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只要专业能力过关,都有机会加入我们公司”。
知不同学:目前除了高校、科研机构及爱好者之外,你们的主要客户群体是什么?是否有面向C端市场的预设?
陈希韫:目前人形机器人还不是面向C端的产品,主要购买者包括工厂、高校科研机构等,较少有个人玩家或买家。我们认为,在未来三五年内,它还不具备走进家庭的属性,更多应用于实验室研究、二次开发、教学科研项目,以及与工厂如蔚来汽车、吉利等合作,还没有到大批量投入应用阶段。
知不同学:看到腾讯首席科学官和你们机器人的对话很有意思。对方叫机器人去喝酒,他说,我还要加班,不去了。未来是否有考虑赋予机器人更多的情感?
陈希韫:在较远的未来(5到10年内),一定会考虑给机器人加上情感,但这个任务可能不会由我们公司单独完成,因为每家公司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擅长领域不同。我们公司最擅长运动控制,而情感则可能由专门做情感方向的公司更擅长。
机器人赛道,目前是大家各自把自己的长板做到最好。短期内,我们还是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当然,人机交互和机器人情感陪伴功能我们也在做。
知不同学:目前大家会觉得机器人在安防、物流、陪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场景会比较早成熟,你觉得哪一个拐点会先到来?
陈希韫:短期内,从工业制造角度来讲,机器人可能会更快得到应用。这些工业机器人功能会比较单一。
人形机器人好处就是能通过训练完成多项任务,既可以做分拣,也可以做搬运和操控,基本人能做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训练让机器人做,实现了多场景应用,我们也可以随时调整生产线配置。
知不同学:你愿意和机器人做朋友吗?
陈希韫:做朋友是我是愿意的,(笑),前提是把他的智能化发展到更好。目前,让机器人更智能还不是我们的重点。以后,当机器人有自己的情感体系后,可能才会真正成为朋友,这需要较长的训练周期的。
知不同学:你最希望机器人具备的人类技能是什么?
陈希韫:从公司角度看,现阶段最需要的是机器人具备和人一样的卓越运动能力,比如像人一样视觉的越障能力。目前的越障能力基于反应,你可以理解为人蒙上一块眼罩走路触碰到障碍物后的反应。
下一步,我们需要调动机器人所有的感受器,传感器,比如视觉、听觉等都调动起来,他的动作是主动和环境互动。
我们也需要其他学科和行业给予我们支持,比如材料行业,现在机器人负载过大,散热能力会是一个问题,需要材料技术的提升。还有电池续航的问题。机器人行业是一个集大成者的行业,背后是整个工业体系在推动发展的高度。
知不同学:硬件对于实现具身智能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希韫:具身智能概念现在很火爆,主要因为2022年开始大模型发展,大家觉得大语言模型发展到一定时候,需要一个载体把语言转换为动作。这就是具身智能概念的由来。整个行业的人都在想怎么调试软件,却忽视了硬件的匹配。
硬件比软件更重要,我们从2016年成立以来,一直在做硬件,这几天,我们在做一个运动方面的调试,在全球范围也很少有人能解决这个能力。很多公司自己没有生产硬件的能力,这是宇树的强项,我们有自己的硬件团队,有研发团队,从设计到制造的团队,比如想做大一个电机,可能最快后天就能做出来。
机器人不像互联网产品,仅靠软件开发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控制和实际任务执行。做软件的同时,要考虑硬件的适配性。这个对于具身智能行业是非常关键的。
知不同学:你们认为目前在推动具身智能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陈希韫:目前最大的障碍主要集中在硬件材料上,尤其是在散热、续航能力和机身强度等方面。全行业都在面临材料技术的提升需求,因为现有的硬件材料限制了机器人尺寸的扩大以及其他高级功能的实现。
此外,从软件角度来讲,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针对机器人适配的模型,大语言模型是针对人类的,机器人操控模型还没有人去做。比如,让机器人能够理解并执行复杂指令(如开瓶器开瓶或开冰箱等),这比大语言模型的训练难度要高得多,要根据不同的机器人适配不同的关节和动作,难度呈指数级上涨。好比你让机器人去取一瓶饮料,要先把大语言模型转成机器人理解的代码,首先他要理解什么事饮料,怎么找到冰箱,怎么开冰箱,走几步,找到什么,每个指令都要代码。
而且有个难度是,不同机器人公司用的代码都不一样,大语言模型目前不能适配所有的机器人。我们预计最快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在行业内有所突破。
知不同学:在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阶段,您认为初创公司有哪些机会?
陈希韫:目前整个行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大家都在各自擅长领域深耕,比如有的擅长动作,有的擅长语言,有的擅长人机交互,有的擅长应用,有的擅长感情陪伴。现在没有人知道哪个是最关键的,大家都在探索。初创公司是很有机会的,也许在某一个点突然爆发,全行业明确发展方向。
当下的护城河,对我们来说肯定就是最擅长的硬件制造和运动控制能力。
知不同学:对于马斯克提出的30美元每月的陪伴型机器人,你怎么看?
陈希韫:从公司层面难以给出确切看法,但从个人层面,我期待能看到马斯克的机器人动起来。虽然特斯拉的机器人每年都在展会上展示,但从未真正看到他家机器人动过。
知不同学:你家机器人在春晚扭秧歌表演很棒呀
陈希韫:前年年底,张艺谋导演的一台舞台剧,对机器人有需求,采购了一些我们的机器人。最早扭手绢是在舞台剧上,春晚导演看到了舞台剧后被吸引了,后来,我们又按照春晚导演的想法创作了《扭秧歌》的作品。
知不同学:你们家机器人的名字都很工科,是否考虑给不同的机器人赋予灵魂?
陈希韫:但凡如果我们是互联网公司都会给机器人起很多好听的名字。我们公司更专注于技术研究,团队精力主要放在解决技术问题上,大模型到动作的‘最后一公里’卡在硬件适配,我们就是在解决这个‘DevOps难题,而不是从宣发角度关注机器人的命名,今天叫H1,下一个月就叫H1+2,我们取名相对随意一些,叫什么不重要,他有名,叫什么别人都知道。
知不同学:你家机器人现在可以穿针引线吗?
陈希韫:完成穿针引线不难,需要专门训练,我们目前关注的是解决通用性问题和各种运动能力。
我们认为短期内机器人不会进入家庭,因此没有必要先训练它执行类似的精细动作。
知不同学:未来,对于AR眼镜的应用和机器人之间关联度有什么设想?
陈希韫:那是一种操控的方式。比如说,像科幻电影里,机器人作为人的化身,我在杭州,可以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放置机器人,通过远程操控让它们协助我完成一些工作。不能频繁出差的情况下,机器人替代我去执行任务。
如果是医生,在机器人的运动能力足够精细化后,通过远程操控完成手术。
知不同学:你现在觉得死磕也完成不了的技术难题是啥?有没有恨不得打机器人的时候?
陈希韫:从我们行业来说,每天都有这样的感觉。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挑战,要么有问题,要么不够理想,每天都想打他……(笑)
知不同学:有专业的文本,用你们的代码给机器人定制一一堂党课应该不难吧?
陈希韫:这个不难的,但为啥要机器人讲党课?
知不同学:我理解这样的党课形式,大家会觉得很有新鲜感呀。
陈希韫:确实有新鲜度,我们认为这样大家会关注机器人而不是课程本身,关注点反而都在机器人上,不认为是个好的发展方向,其实轮式机器人,只要有语言模型就能做到……
我们公司特长在运动控制,未来体操,特效之类的课程倒是我们更吻合的方向。而且,未来人做不出来的动作,我们的机器人也许能做出来。
原标题:《每天想“打”机器人?宇树科技:每天都在死磕难题!》
栏目主编:李晔 文字编辑:查睿 题图来源:制图:玉玺 拍摄:亚辉
来源:作者:小红书知不同学
2、日本专家:美国滥施关税将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美国增收3000亿关税对中国的影响
3、贝尔生物三闯IPO:毛利率增长业绩却下滑,物流签收就确认收入,贝尔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