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1 02:46 作者:鲨鱼禅师
懂车帝测试,为何让某些人“破防”了?
国内最大的汽车媒体之一懂车帝,最近几年每年都要被骂几次。
最近这次被骂,力度远超从前。
为了测试各家车企的辅助驾驶水平,懂车帝前不久选择在真实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上进行测试,总共15个科目,涉及国内外20多个品牌,近40款车型。
测试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7月24日晚,懂车帝相关负责人发布的数据显示,此次测试的近40款车,在城区道路、高速公路中的15个场景测试中,平均通过率只有35.74%。
后来一个排行榜流传于网络,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先是马斯克拿着特斯拉第一的成绩在社交平台上炫耀,直接火上热搜。
接着鸿蒙智行、问界、智界,用同一套话术相继表示“不予置评”。
同时,质疑、攻击、谩骂懂车帝的评论席卷全网。
有人说,这是某些人破防了。
他们是否破防还不好说,但关于懂车帝的争议却是板上钉钉。
01
懂车帝沦为“车圈公敌”
这次测试辅助驾驶,懂车帝可谓是“无差别攻击”。
15个辅助驾驶相关的场景,在现实中都很典型,比如“转盘内汇入”“小学生过马路”“故障车躲避”等,结果15个真实场景里,只有3类城区工况通过率过了50%,其他12类都没超过一半。像高速夜间+施工+卡车场景,只有47%的车能安全避让;儿童冲出马路时,58%的车能刹得住。
从结果来看,一遇到高难度场景,这些车企的表现都是半斤八两。
对于此前将智驾作为主要卖点的车企,此结论无异于直戳死穴。
过去是有视频有真相,但这次是视频越清晰争议越大。
一方面,是标准不统一。
测试过程中,懂车帝拍摄了视频,很多人在镜头里发现了不少端倪。操作员动作不一致、路线有偏差、测试环境不完全可控……种种细节让一些人不禁为车企喊冤:“变量都没有控制,还搞什么测试?”
其中争议最大的标准有两个,分别是车辆速度和与前车的距离。
懂车帝把所有车辆的驾驶辅助速度设定为限速偏移+10%,然而实际上因为不同车子策略不同,有的时速是130km/h,有的是120km/h内。不同速度的车辆,即使同一时间刹车,高速的车辆还是更可能撞上。
跟车距离方面,许多人截图表示,测试车辆的跟车距离大有不同。而毫无疑问,距离远的车辆,车上的智驾会有更多时间做出正确决策。
标准不统一的结果,说夸张点,相当于是考北京卷还是河南卷的区别,自然有人不服。
另一方面,争议来源于颠覆认知。
今年3月,特斯拉FSD入华。
汽车博主陈震,一次测试之后,喜提7个违章。
懂车帝当时也做了测试,结果更惨,发生了34次违章,一本驾照都不够扣的。
当时网友调侃:原以为是搅动中国智驾市场的鲶鱼,到头来却先给交警大队上了强度。
如今才过去短短几个月,当时在城区里“闯红灯、压线”的特斯拉FSD,却碾压一众国产车企的辅助驾驶,成为了安全可靠的代名词。
相比特斯拉FSD突然的口碑逆转,比亚迪、蔚小理、华为系等车企则都有充足的数据,证明它们的辅助驾驶避免了或许是数百万次的碰撞事故。因此许多人表示,比起懂车帝不能服众的不标准评测,更相信百万车主的真实评测。
有的大V还就这次评测发声:懂车帝欠国产车一声对不起。
02
“坑人的测试”,早有先例
争议和被骂,对懂车帝来说是司空见惯了。
2023年12月,懂车帝发布《2023懂车帝冬测》,主要内容是测试严寒(低于零下二十度)情况下的混动车型纯电续航达成率,共19款车型参加测试。其中,问界M7增程版排名垫底。
随后,问界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直指懂车帝测试不严谨。接着余承东转发该文到朋友圈,表示:“坑人的测试!科学与严谨才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后来懂车帝为了证明自己的可信度,主动邀请车企参加直播评测,但大多数车企不予理睬,吉利高管杨学良甚至表示:“眼不见心不烦。”
2024年11月,懂车帝又整了个大活,同样引发争议连连。
他们把30款车拿去挨个做碰撞,只是这个碰撞不同寻常:让车子去撞大卡车的尾部。一撞之下,又是几乎全军覆没。有的A柱直接被削断,有的副驾被拍瘪,甚至有D 都被撞烂的。
测试结果一出,也激起了不小的争议。比如,有部分网友认为:测试场景对轿车有利,结果并不公平;卡车钻撞测试难度过高,开展此项测试没有必要。
因此说来说去,懂车帝的争议很大程度还是在于被认为:标准不统一、不严谨。
按照懂车帝的说法,他们的测试已经尽量公平公正。
比如针对“钻卡测试”,为了保证测试过程透明、结果可溯,“所有碰撞车辆全部为测试组在全国4S店随机自购,均有购买发票记录和提车视频,车辆均为消费者能买到的量产车型,安全性和普通消费者的体验一致。”懂车帝方面表示。
另外,懂车帝副总裁、原创内容负责人张迪曾说过,懂车帝做的每一次大规模测试,都是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下进行的。“我们认为,在汽车测试中,必须要统一标准,否则数据就没有意义;但是,测试并不是只有唯一标准,不是只有符合厂商宣传需求的标准才是对的标准。”
然而对于懂车帝的说法,许多人在一开始就不买账。
这是因为,懂车帝说到底是个汽车媒体企业,需要做大影响力和流量,从而赚取汽车厂商的广告费来盈利,因此给人感觉很难从根上做到客观公正。
所以对于这次辅助驾驶测试,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甚至认为:“这次节目最大的意义是传播。”“在流量至上的今天,不撞就没人看,所以必须撞。”
懂车帝有制造冲突的动机,这就是为什么常常难以服众。
03
解决争议,不能靠“不予置评”
懂车帝和车企之间,也不是一直势如水火。
在前年那场冬测之前,余承东出席广州车展时,还与懂车帝一对一交谈,谈笑风生。问界过去宣传性能时,有时也会拿懂车帝的测评结论当依据。
过去把懂车帝当座上宾,如今视懂车帝为仇敌,这样的态度转变也发生在其他一些车企身上。
可以看出,虽然懂车帝的标准不统一,但车企的标准也未必有多统一。
拿辅助驾驶来说,各家都宣传得天花乱坠,一度到了误导消费者的程度,比如可以开车打瞌睡、边开车边办公,水平已经达到L2.9。
再说测试,在懂车帝之前,大规模的评测普遍是车企自己完成,恐怕也没有比懂车帝权威到哪去。懂车帝冬测项目的负责人曾说:“企业做广告的时候,只会说我们的车续航很长,但不会说在严寒的冬天,会缩水多少,更不会说比竞争对手的表现差。”
另外,车企的自测,基本不会横向对比几十款车,对于消费者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因此,不论是懂车帝这样的汽车媒体还是车企自己,都缺乏让大众天然认可的公信力。它们的测评就算尽量做到了标准统一,也难以服众。
要服众,核心在于公信力。
首先,要建立起符合新能源汽车的评价体系。
过去燃油车时代,比的是百公里加速、油耗、售后保养等。现在新能源的安全、节能、环保、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发展迅速。相应地,评价汽车的专业能力也亟待提升,建立一个更全面、客观的新能源评测体系,势在必行。
其次,一定是多方共建。
懂车帝或车企自测,这样由单一主体主导的测试,难免会让人产生“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印象。测试的标准,不是几个单位联合、几十个专家、甚至全行业讨论出来的,只能算企业标准,测试结果自然也只能是一家之言。
相比之下,由多家车企、供应商、测试机构一起多番讨论、起草、测试出来的标准,才有机会称得上行标、国标,才更可能让人信服。
所以对于测评结果不满意的话,车企与其“不予置评”,不如多推动和参与此事。
如此一来,“坑人的测试”和“破防”的人,才会越来越少。
作者 | 观海 审校 | 琪琪
视觉 | 金克斯 轮值主编 | 石峰轩
→ 关注金错刀车评,秒懂未来智行
1、上海地震局:堪察加东岸远海发生的地震不会对上海造成灾害性影响,地震 上海
2、爱康CEO称别指望几百块查出所有病,大家怎么看?,爱康集团产品
3、国家移民管理局:境外人员可以在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停留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