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羚进化论】让工业无人机长出“大脑”和“五官”,这家企业如何做到?
中新经纬7月30日电 (王玉玲)“当你早晨打开窗户远望,几百架无人机在有序地穿梭飞行。有的载人载物,有的执行巡检,还有的在帮游客拍照……”在云圣智能联合创始人朱胜利的想象中,这是未来低空经济常见的图景之一。
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云圣智能)创立于2018年,自主研发的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广泛用于城市治理、电力巡检和消防应急等多个领域,2023年成为天津市瞪羚企业。迄今,云圣智能已实现盈利,2024年营业收入破两亿元,初步验证了低空经济的商业价值和潜力。
构建低空新型基础设施
据悉,该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圣·宝莲灯”“圣·宝莲尊”“虎鲸·虎穴”“圣Max·战袍”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一套巡检系统由工业无人机、全自动机场、四维智慧全息操作系统组成。
朱胜利向中新经纬介绍道,云圣智能名字中的“云”是“筋斗云”,“圣”是筋斗云的驾驭者“齐天大圣”,分别代表AI云计算和无人机飞控技术。
在云圣智能北京展厅,云圣智能展示了明星产品“圣”工业无人机及“宝莲灯”全自动机场(下称宝莲灯)。闭合状态下的宝莲灯形若莲花,实际是无人机的“家”。当执行任务的无人机电量较低时,它会降落到距离最近的宝莲灯,后者会自动打开“花瓣”,便于无人机进舱自动更换电池和吊舱传感器,持续不间断地执行任务。
中新经纬王玉玲摄
不仅外观美观,宝莲灯还有许多工业“巧思”,其外部采用高强度复合材料,工业防护级别达到IP55(产品在特定条件下的防尘和防水能力)。此外,宝莲灯还装有雨量、风速等多元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周边气候环境;灯杆部分则配备温度调控装置,能够控温除湿,保障在恶劣天气及复杂地理环境下仍能正常作业。
“当然,宝莲灯最大的功能是解决了无人机‘人’的问题与‘电’的问题。”朱胜利说。
“以电力巡检为例,此前无人机巡检需要巡线工人跋山涉水,自己充当飞手来控制无人机,而且巡线工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学习操作无人机相对困难。因此发展工业无人机的必要一步就是让无人机彻底摆脱人工操作限制,实现真正‘无人化’。”朱胜利说道。
朱胜利告诉中新经纬,无人机的电池容量与机身重量存在相关关系。电池容量越大,无人机的机身重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续航能力会天然受到限制。
如何让工业无人机飞行作业不再受限于单块电池的续航能力?朱胜利表示,无人机可以通过“蛙跳”作业模式,在网格化和集群化部署范围内任意选择一台宝莲灯就近进舱自主换电。以此,宝莲灯成为无人机的“能量补给站”,随着这一基础设施的广覆盖,无人机能够实现全天候、不间断、跨区域巡检工作。
据工作人员介绍,宝莲灯能够实现无人机自动更换电池与吊舱、精准起降等功能。每一台宝莲灯内配备4块电池,单块电池可支持无人机飞行47分钟,无人机完成整个换电流程需52秒。
中新经纬王玉玲摄
此外,要实现自主换电,无人机还需解决与全自动机场的自动“对接”问题。
“我们创业初期,最大的难点就是让无人机精准降落。”朱胜利提到,无人机和机场之间的定位依赖卫星导航系统,可是GPS、北斗等系统的常见误差都在半米以上。此外,无人机在降落过程中,受本身带动的风力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自动校准对接换电比较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云圣智能采用RTK高精度定位技术,使误差降至厘米级。之后又通过算法进一步实现了毫米级的定位精度。“现在,中国能够实现无人机自动换电池和传感器,并大规模量产的企业并不多,云圣智能是其中一个。”朱胜利说。
让无人机拥有“大脑”和“五官”
在朱胜利看来,工业无人机2.0时代,无人机不仅要“无人”,不能仅是“空中照相机”,还需要长出“大脑”和“五官”,实现数据的多维采集和智能化处理。
据他介绍,云圣智能的“圣”工业无人机搭载了四目鱼眼相机和全向避障感知系统,可自主调整飞行航向和高度,并自动避障。除了视觉传感器,无人机还可以装备多种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可见光吊舱,如同“眼睛”(捕捉图像);气体传感器,如同“鼻子”(感知气体数据);喊话器如同“嘴巴”(实现交互)。“五官”齐全的无人机拥有完整的感知和交互能力。
根据工作人员演示,在智慧城市治理场景中,无人机的应用已触及市政、应急、环保、交通、城建和景区安防等方面,例如,施工现场,无人机可以自动识别工人是否佩戴头盔,并取证拍照;发生交通事故后,无人机可以抵达现场进行预处理,通过喊话要求两位司机侧边等待,交换电话号码,等待交警到来。
中新经纬王玉玲摄
此外,朱胜利提到,云圣智能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已经构建起“机、网、云”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基于“端边云”一体化协同智能计算的智慧中枢,打造了各场景AI识别的算法超市。
以消防巡检场景为例,无人机拍摄照片后,端侧自带算法可以进行初步数据处理,只回传结果。通过端侧AI分析火灾的大小、态势和周围环境等。最后,通过AI端边云协同作业,在云端一键输出报告,大幅减轻云端再进行数据储存处理的带宽压力。
一季度营业收入激增
2025年5月,云圣智能完成D轮5亿元融资,由梁溪科创母基金(博华资本管理)独家投资。而这距离云圣智能创立仅过去八年时间。
朱胜利提到,他与云圣智能创始人陈方平结识于北京大学,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创业,希望共同打造一款具备自主更换电池和吊舱,能够自动规划航线和自主识别功能的智能无人机设备。在此之前,朱胜利曾创业做音视频编解码芯片,这份创业经历使他积累了从芯片研发到市场开拓和产品线管理等全方位的企业经验。
陈方平则从小就有“飞行梦”。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陈方平就一直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多元传感器融合方向的研究,积累了十几项关键核心技术。创业初期,陈方平会跟着电力巡线工人翻山越岭巡检,裤子都被剐破了好几条。云圣智能首个电力巡检项目落地前,朱胜利也曾奔赴浙江宁波等地,实地考察巡检工人的需求,关注工业无人机如何解决巡检痛点难点。“我们希望用‘七十二变’的无人机帮助人类去做那些具有重复性和危险性的工作。”朱胜利说道。
据云圣智能公众号5月8日发文,前述D轮资金将用于多款新品研发、量产和发布,实现全方位市场覆盖;深度落实无人机及其全自动机场的“机器制造机器”战略,实现15分钟自动化制造一套“圣”无人机和“宝莲灯”全自动机场,并完成“机器训练机器”的AI悟空大脑算力布局。
目前,云圣智能已拓展电力、新能源、消防应急、智慧城市、林业、智慧文旅等多个场景。其中,电力巡检已覆盖黑龙江、吉林、新疆、江苏、浙江等十余省份。
一家科技企业,如何选择“跑得通”的商业场景?云圣智能的打法是“跟着国家方向走”。朱胜利说:“例如,在当今‘双碳’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很重要,这就会带来工业巡检的需求。光伏巡检曾依赖人工翻山越岭,效率较低,且巡检人员需面临安全风险。无人机可以搭载红外传感器实现快速巡检,光伏面板如果存在故障,红外传感器就能感知到温度差,从而快速扫描定位。”
朱胜利向中新经纬透露,云圣智能目前已经实现盈利,2024年营收破两亿。2025年上半年,云圣智能营收增速进一步加快,仅2025年一季度就已达到去年全年营收水平。
“以前工业无人机主要应用领域是电力、林业、消防这些垂直领域。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在做低空领域网格化部署,无人机能够做公路巡检、河道巡检、空中城管等,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朱胜利表示,随着应用场景的拓宽以及政策红利的集中兑现,直接带动了订单的激增。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王玉玲:wangyuli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李中元
1、我国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我国对多少个国家免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