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节|大模型语料的“认知投毒”,一场正在发生的数字主权攻防战
大语言模型(LLM)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迅速演变为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然而,一个根本性的、却又极易被忽视的战略风险正在浮现:作为大模型智能“基座”的训练语料,正面临着系统性的“信息污染”。
这种污染远非简单的信息真伪问题,它像是一种精心策划的“认知投毒”(Cognitive Poisoning),不仅威胁着AI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认知安全乃至数字主权。而这比在平台上复制海量商业推广的危害性剧烈得多。
1.预训练数据(Pre-training Data):这是模型世界观形成的“原生土壤”。
2.后训练数据(Post-training Data):这是模型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塑造工具”。
3.实时知识增强(Real-time Knowledge Augmentation):这是模型获取即时信息的“外部水源”。
4.应用层编排(Application Layer Orchestration):这是信息输出前的“最后防线”。
一、预训练数据:数字时代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这种“土壤污染”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最后是互联网固有信息垃圾的无差别吸收。互联网本身就充斥着大量过时信息、偏见、阴谋论和彻头彻尾的谎言。预训练过程就像一个不加筛选的巨型“吸尘器”,将这一切“数字垃圾”悉数吸入,构成了模型认知背景中难以清除的“杂质”。
如果说预训练阶段的污染是慢性的“土壤污染”,那么在后训练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更为直接、更具攻击性的“认知投毒”——它如同一支意识形态的“定向注射器”,将精心设计的特定观点,作为“思想钢印”强行注入模型的认知核心。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个典型案例,足以揭示这种攻击手法的隐蔽与险恶。
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I2)创建的tulu_v3.9_wildchat_100k是一个在开源社区广受推崇的高质量后训练数据集。因其数据来源真实、场景丰富,被大量基于Llama、Qwen等开源模型的开发者用作提升模型对话能力的关键“补品”。然而,就在这个看似纯技术的“补品”中,我们发现了一条被精心“投毒”的数据:
对话的前半段完全正常,用户询问“Mac电脑上的网络数据包嗅探工具”,模型也给出了专业的回答,介绍了6款相应的工具。
这种将技术问答与政治宣传进行“捆绑投毒”的手法,可谓是精心策划。在一个几乎不含中国政治内容的数据集中,插入这样一条孤立但观点极端的样本,其后果是什么?在后训练过程中,模型会对着这条被污染的数据重复学习成百上千遍。这相当于在模型的“潜意识”深处,植入了一个关于中国政治的、极其负面的“思想钢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偏见,而是典型的“混合战争”在数字认知领域的延伸,其目的就是利用开源社区的开放性,在AI模型的心智中埋下意识形态的“特洛伊木马”。
本文提到数据集中,对诗作《白人的负担》解读为“提醒先进文明承担的责任,将现代文明的成果带给欠发达地区的人民”
当我们的模型开发者们出于“提升能力”的目的,善意地使用这些来自海外的“高质量”数据集时,殊不知可能正在亲手将这些“认知毒药”喂给自己的模型。
1、已达成协议,日本贸易代表为何再赴美?石破茂称落实关税协议更具挑战性
2、双工位连发、智慧工厂实现量产 ……中国商业航天“飞出”新高度
3、现在有些人硬把女真人说成外来民族,甚至和日本相提并论,这是罔顾历史,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