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亿医疗器械龙头,遭股东减持17.8亿,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
医疗器械行业的东风还未吹起。
行业的“BD时刻”也未来临,但作为医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器械行业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底部也已夯实。
进入2025年以后,行业龙头的业绩开始止跌回暖,对于行业的底部,有人选择坚守,也有人选择抛售。例如“国产设备影像之王”联影医疗,在业绩回暖之际,却遭到了重要股东——员工持股平台的减持。
8月3日,联影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于8月1日收到员工持股平台关于股份减持计划的告知函。
公告显示,员工持股平台公司宁波影聚、宁波影力、宁波影健、宁波影康及上海影董拟通过大宗交易或集中竞价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1337.66万股,占总股本的1.62%。
若按照最新收盘价计算,若完全减持,该员工持股平台套现金额约为17.7亿元。
相关资料显示,宁波影聚、宁波影力、宁波影健、宁波影康及上海影董,目前持有公司5458.43万股,占总股本的6.62%,且上述公司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联影科技董事长兼联席首席执行官张强。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减持并非员工持股平台公司的第一次减持。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IPO前,员工持股平台公司一共取得了6205.59万股,持股比例为7.53%,2023年8月22日,该部分股票开始上市流通。
2024年3月,联影股份员工持股平台公司即抛出了减持计划。根据公告显示,员工持股平台拟减持不超过824万股,占总股本的1%;最终该员工持股平台一共减持约747万股,套现8.9亿元。
据悉,2025年8月22日,联影医疗还将有2.3亿股解禁,占总股本的28.01%,类型为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
短期来看,巨额的解禁必将使公司股价承压。
从股权架构来看,公司控股股东为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33%;股权穿透显示,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为公司的创始人薛敏,最终持股比例约为24.27%,若以最新收盘价格计算,该部分持股市值约为264亿元。公司董事长、联席首席执行官张强则不直接持有公司股份。
国产设备影像之王
联影医疗崛起,离不开灵魂人物薛敏。
1957年,薛敏出生于湖北麻城,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专业,后取得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磁共振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毕业之后,薛敏曾在武汉物理所工作,并担任关键研发项目负责人。
1988年,31岁的薛敏决定继续读博。不久之后,他就远赴美国,在凯斯西储大学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
1995年,薛敏顺利留任CCF研究院,并获聘医学影像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但国内经济的腾飞,也让这一批留学生看到了巨大的机会,薛敏也不例外。
当时,由于国内几乎所有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的核心技术高度依赖进口,而自己从事的磁共振行业、医学影像设备领域则一直被GE、飞利浦和西门子所垄断。因此,他毅然决定回国创业。
1998年,41岁的薛敏在深圳成立了深圳迈迪特仪器有限公司。国外的经历加上自身的行业的专业度,让这家公司在成立的第二年就研制出了国内首款1.5T超导磁共振系统,打破了国外在高场磁共振系统领域的垄断地位。此后,薛敏在行业内开始声名鹊起。
但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设备上有所突破,关键的零部件还是存在“卡脖子”现象,于是这给后来的被收购埋下了伏笔。
2002年,西门子收购了迈迪特,而薛敏则进入西门子,成了一位职业经理人。在西门子工作期间,其认识到了人生中重要的合作伙伴——张强,其相似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两人后来的携手创业。
2010年医改,给两人创造了重新创业的契机。2011年,薛敏和张强在上海创办了联影医疗。为了避免再次被“卡脖子”,薛敏选择了覆盖全线高端医学影像设备这条路,且所有核心零部件都自主研发。
确定方向之后,他们开始从大学招聘,到了2013年,联影医疗就推出了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64排CT。此后,联影医疗更是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T超导磁体,推出联影PET/CT、PET/MR等高端设备。据悉,联影医疗打破GE、飞利浦和西门子垄断之后,价格也普遍比这些大公司产品便宜三分之一左右。且随着国产替代的浪潮,联影医疗也成功地站稳了脚跟,并且于2022年8月,正式登陆科创板。
根据联影医疗的招股书显示,公司的研发人员超过了2000名,占公司总员工数超过了35%。
截至目前,联影医疗已成为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及医疗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全覆盖的公司。公司产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统(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MI)、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动物MR、动物PET/CT、联影云平台、云胶片、云PACS、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等。
周期之“困”
海吉亚医疗董事长朱义文曾经说过,医疗行业没有低迷期,也没有周期。
从需求的角度而言,市场需求一直存在,的确有些手握大单品的医药公司对周期影响并不敏感。但从行业发展角度而言,绝大部分的企业周期“困境”比较明显。
从业绩反馈来看,2019年至2023年,联影医疗营收从29.79亿元暴增至114.11亿元,净利润则从亏损7351.98万元暴增至19.74亿元。上市之后,市场也给予了非常正面的反馈。股价一度达到了217.35元/股,市值突破了1700亿元。
进入2023年之后,行业周期明显处于下降阶段,联影医疗也未能躲过周期的袭扰。到2024年,联影医疗营收下降至103.00亿,同比下滑9.73%;净利润下降至12.62亿元,同比大跌36.08%。其股价在2024年9月,一度跌破100元/股,市值一度跌破800亿关口。
股价的下跌、业绩的下滑,联影医疗实际控制人薛敏的身家也遭到一定程度缩水。
根据胡润2025年全球百富榜数据显示,薛敏以250亿元身家位列全球第1083名,排名较去年下滑183位。
进入2025年,医疗器械行业开始止跌回升。联影医疗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复苏相对明显一些。根据其一季度财报显示,联影医疗一季度营收为24.78亿元,同比增长5.42%;净利润为3.70亿元 ,同比增长1.87%。值得注意的是,其业绩回暖的同时,股价也开始企稳。
根据统计显示,年内联影医疗涨幅为4.62%,市值站稳1000亿元关口。
此外,政策层面,医疗器械行业也将得到支持。
7月中旬至下旬,国家医保局连续召开五场座谈会,专门聚焦医保支持创新药械。从参与对象来看, 包括国家医保局在内的政府部门,联影医疗、术锐机器人等业界代表,以及头部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基本涵盖了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进院-支付”过程中涉及的所有节点。
近期,国家药监局以全链条支持举措加速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转化。为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链提供了系统性的支持,进一步激发行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
且最近,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报量正式启动,此次集采涉及55个品种,均为竞争充分的成熟品种。除了报量规则的优化,第十一批集采还特别强调“反内卷”的原则。
侃见财经认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周期底部已经探明,未来随着真正创新需求的爆发,市场对于头部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估值将会重构。届时,随着联影医疗业绩放量,其股价将会修复。
1、书香浸润一年间:小赢公益图书馆如何助力乡村教育阅读生态建设,公益图书馆怎么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