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科书对抗日战争的叙述,本质是系统性历史修正的结果,日本教科书对日本的侵略持一种什么态度
【本文由“看热闹的闲人”推荐,来自《电影《南京照相馆》,知乎热门话题“我们有没有资格替先辈原谅日本?”》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日本教科书对抗日战争及相关历史事件的叙述呈现出系统性回避战争责任、淡化侵略性质的特点,其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美化侵略动机,歪曲战争起因
九一八事变(1931年)
主流表述:山川出版社(占72%市场份额)的《详说日本史》将事变归因于“昭和恐慌与中国收回国权运动高涨”,声称日本在东北权益受威胁。篡改手法:将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嫁祸中国军队的行为,描述为“中国军队挑衅”,将侵略包装成“自卫行动”。清水书院版教科书更直接称事变是“被迫自卫”。
卢沟桥事变(1937年)
教科书普遍将事变起因归咎于“中国军人非法射击”,声称日军行动是为“维护帝国安全与东亚和平”。扶桑社版教科书甚至宣称“日军保护南京良民”,颠倒加害者与受害者角色。
甲午战争与侵华逻辑
山川出版社将甲午战争模糊为中日“立场对立”,回避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本质。右翼教材(如扶桑社)声称侵华是“避免被殖民的经济生存需求”,将战争正当化。
二、系统性掩盖战争暴行
南京大屠杀的淡化处理
出版社表述方式死亡人数描述山川出版社(主流)正文仅称“占领南京”,注解称“南京事件”,称死亡人数“数千至30万不等,实际情况不明”模糊数据,质疑中方统计东京书籍使用“南京事件”,强调“日军遭国民党抵抗”转移焦点省略具体人数实教出版社明确记录大屠杀、三光政策、731部队承认暴行,但市场份额极小(不足5%)右翼篡改:扶桑社教科书称日军“保护良民”,并配图显示日本士兵“救助中国老人”,掩盖屠杀事实。
其他暴行的回避
731部队与“三光政策”:多数教材仅以“对居民造成伤害”轻描淡写带过。慰安妇问题:右翼教材删除相关记载,或辩称“民间商业行为”。
三、构建“受害者史观”,转移战争责任
强调日本受害经历
教科书详细描述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死亡人数精确至个位),配以受害者照片,塑造“战争悲情”形象,却对日军在亚洲暴行一笔带过。
战后投降表述的篡改
所有教材均称“终战”而非“投降”,声称天皇《终战诏书》未提战败,回避“无条件投降”事实。教材将日本战败归因于“美国原子弹”,否定中国战场作用。
四、政治干预与历史修正主义机制
政府审定制度的操控
文部省通过教材审核强制修改表述,如将“侵略”改为“进入”,“伪满洲国”称为“新国家建设”。1955年起,日本政府多次删除731部队、强征劳工等史实。
右翼势力的直接影响
扶桑社等右翼出版社在教材中宣扬“侵略有理”论,如声称“经济困难下侵华是正当选择”。2024年仍有教师向学生灌输“日本不侵华无法生存”的谬论。
“共同编写历史”的局限性
中日1985年签订教材互审协议后,部分出版社将“进入满洲”改为“侵略满洲”,但仅停留在词汇修正,未触及战争责任本质。右翼仍通过“背景暗示”(如“中国抵抗导致日军过激”)推卸罪责。
结语:历史认知的冲突与反思
日本教科书对抗日战争的叙述本质是系统性历史修正的结果:通过模糊侵略动机、淡化暴行、转移责任,构建出以日本为中心的“受害者叙事”。尽管少数教材(如实教社)尝试客观记载,但右翼与政治力量的干预使真实历史难以进入主流教育。这种扭曲的史观不仅伤害受害国民族感情,更阻碍日本年轻一代形成对战争罪责的反思。如研究者指出:“日本人承不承认无条件投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以历史为镜,自强不息。”
1、全国首个机器人博士,上理研发机器人被上戏录取,机器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