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锦祥:日本有人想让历史“到此为止”,办不到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姚锦祥】
8月8日起到21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将集中展示了一批所谓的“终战文献”,其中就包括非常著名的终战诏书。
这份诏书,自1945年8月15日由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发表以来,一直被视为日本二战结束的标志。然而,近年来,围绕这份诏书的历史解读和其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那么这份诏书的展览有何意义与价值呢?它与战后8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又会产生怎样的碰撞与张力呢?
《终战诏书》原本
《终战诏书》背后的日本战争观
《终战诏书》是日本昭和天皇仁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公开表示接受美、英、中、苏四国在波茨坦会议上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同意无条件投降的诏书,一般被视作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结束的象征。实际上,这并非第一次展示《终战诏书》,它在1990年被首次公开展出后,在2005年的战后60周年、2015年的战后70周年也都被展出过。
但无论如何,日本在处理《终战诏书》问题时,内心是极为敏感和谨慎的。从1945年到1990年,因为昭和天皇依然在世,担忧公开该文件可能引发对天皇责任的讨论,影响天皇制度的稳定,因此选择将《终战诏书》封存。而即便是在1990年之后,也只会在“逢十”的重要日子进行展览。这实际上也体现出日本社会对历史认知的分歧严重,左右翼在看待《终战诏书》时也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具体来看,对右翼来说,他们通常倾向于将《终战诏书》视为日本“为了避免更大牺牲”做出的理性选择,而非简单的“战败”。他们强调天皇在战争结束时所作的决定是为了保护国家和国民的利益,认为天皇的行为具有英雄性或正当性。因此,他们往往忽视或淡化日本在战争中的侵略行为和对外扩张的责任。
此外,日本右翼常常避免过多讨论日本的侵略历史,尤其《终战诏书》中并未提到日本的战争罪行,反而强调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东亚解放”——他们认为这表明日本并不需要为战争负全责。右翼也通常试图淡化或否认日本在战争中的侵略行为,认为战后应该更多聚焦于重建国家和维护天皇制度的尊严。右翼对《终战诏书》的解读常常带有“日本是受害者”的情绪,强调日本国民的牺牲和英勇。可以看出,这对当前日本社会的战争观、历史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但与右翼不同,左翼势力则更加关注《终战诏书》所未提及的战争责任和日本的侵略行为。左翼倾向于批判天皇及当时政府在战争中的责任,并强调《终战诏书》中的措辞未能直接反映日本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邻国的侵略行为和战争罪行。左翼通常认为,《终战诏书》中的模糊措辞反映了天皇及日本政府对于战争历史的回避,未能承认侵略战争对受害国带来的灾难。
此外,左翼对于《终战诏书》的解读常常涉及对战后日本历史的反思和批判。他们认为,天皇的声明并没有给战后日本社会提供一个深入的历史反思框架,而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求和国家体制的需要,避免了对战争的全面责任追究。在左翼的观点中,《终战诏书》未能传达足够的历史忏悔和对侵略行为的自我批判,反而为日后日本右翼历史修正主义提供了空间。
这种左右之间的严重分歧,不仅体现了日本国内政治的深层次对立,也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在历史记忆、责任承担以及对未来方向的分歧。战后至今,左右翼之间相互角力、不断交锋,左翼和平主义思潮曾经有过繁盛期,但目前右翼观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政治改革、历史教育和外交政策上,右翼对历史的“修正”逐渐获得更多支持,形成了现今日本右翼占上风的局面。
Top
1、俄美元首会晤有条件?白宫官员称普京须与泽连斯基会面,俄美首脑会晤
2、攻坚,就要拿出冲锋的劲头,冲锋在前,攻坚克难
3、小时候农村三伏天,没有电扇和空调,是怎么熬过炎热的?,以前没风扇空调怎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