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什么纸媒消失,是出版社这块要消失吧?,纸媒会消失吗议论文
【本文来自《三联书店副总编:“我们这一代人,终究没能守住纸质书”》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觉得这个总编还以为自己能保留传统出版的那么一点骄傲,出版之所以没落,我作为也有10多年出版行业从业的人来说, 至少有两点。
第一,实际上出版没有形成太多的价值。出版社如果没有书号的话,我理解90%的出版社都会倒闭。在整个图书的出版流程中,请问出版社真的做了什么有价值的事情?
书是作者写,封面是设计师设计的,发行是人家京东和新华书店的事。
那请问出版社干了什么独特,不可或缺的事情?
早些年,有些出版人还可以说自己是做策划的,但这些年有多少优秀的书是出版社策划出来的,如果出版社真具备这个能力的话,就不至于走到今天!
也不要说自己做了大量编辑的活,我们再看看这些年图书有多少可怕可怜的错误,就知道编辑这个行当真的没有太多的含金量。
第二,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有很多直播在卖书?
为什么直播会选择卖书这个行业,因为之前图书的利润还真是很高的,一般图书成本会是25%,如果重印的话会更低,这么主播动不动5折4折卖书,很多读者还以为占了很大便宜,实际上主播可能以3折和出版社结算,他还占了10个点,而且像这种主播一般不会自己搞库存,所以这10个点,毛利来讲的话,就是再扣除他的水电费,以及购买的一套主播的设备。
为什么要说直播这事,因为当年的出版社赚钱实际上也和直播这群人一样的暴利,这两天买王老师资产的儒意控股,可能大家不知道他下面一定传媒公司之前还有出版业务(现在不了解),人家出版和影视一起发展,之所以这么说,是想告诉大家,出版行业如果做得好,真的是用纸换钱的行业。
这是民营的出版公司,每本书还需要自己买书号,现在书号的行情不知道,可能也不会直接卖书号这么赤裸了,当年也是3万5万的卖。
所以当年出版社,是事业单位,是一个收入稳定、职业体面的行当,但时间久了就容易生出一个毛病,自以为自己了不起,以为这种利润是自己造就的,就是这种幻觉让这个行业走到了今天。
大家放心一点,这个行业的规模只会更小,但我一直相信真有能力的人,在这个行业,他会努力改变自己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来,说这个行业不行,光民营就有好几家上市公司,当然人家也不是光做出版的,公立的咱不说,那些资产也太虚高了,核心资产没准还有印刷厂以及有地,可能真正出版的利润也不及有地有楼的租金。
所以过了太多年,国家照顾,暴利的年代,现在时代也变,自然就适应不了。
但这里面也有一些转型做得比较好的单位,就像上海辞书出版社,人家还搞了个辞海的APP,我还搞了个年会员,不是人们对阅读没兴趣了,而是真的太多出版社没有创造出什么价值。
极为赞同层主观点,出版社长期的市场缺位、不作为(早期出版社是国家需要对纸媒的收集、编撰、发行等需要,像当年的十万个为什么、赤脚医生手册等的组织编撰,现在有多少出版社这样做),也就是个书号管理,还审批极为官僚,甚至要人托人。让其存在看起来就是笑话。别说什么纸媒消失,是出版社这块要消失吧
互联网时代,我书橱反而书多的放不下,几乎二年就得清一次。书大致几类:
1、传统书,偶尔翻翻,修身养性,且传家(后辈也能看),以四书五经、名著为主;
2、图像摄影类,以中国书法、国家地理期刊等为主;
3、闲书,孩子各阶段课外阅读,像边城、少年维特的烦恼等,学校要求订阅的。很多没开封,扔了可惜
;4、专业书,主要是儿子的,不敢扔,怕孩子日后需要。毕竟对他专业来说,硕士还单薄了点,我们是准备让他继续读博的;
5、杂书,各方面的生活类别,如烹饪、或是野外生存等;以及家人突发兴趣购置的消遣书(这也是清理最多的,像孩子的游戏攻略)
1、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天选之种”在西藏错那种出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