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9 15:02 作者:安泞
ChatGPT-5 来了:从狂热赞美到理性质疑
文 / 二风
来源 / 节点财经
北京时间8月8日凌晨,OpenAI正式向全球发布其最新旗舰模型GPT-5,这一被寄予厚望的人工智能系统在经历两次跳票后终于面世。
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形容,和GPT-5沟通,就像是在和一位在任何领域随时待命的博士级专家对话,不仅会聊天,更能帮助你实现任何目标。‘
而对前代模型,他也做了类似的比喻,比如和GPT-3沟通,更像和高中生交谈,偶然灵感迸发但恼人的地方也不少;而GPT-4o更像是一位大学生,兼具了智能和实用性。
《节点财经》认为,作为OpenAI迄今为止"最智能"的模型,GPT-5的发布标志着该公司在技术竞争中的重要一步,更预示着整个AI行业正在从追求突破性创新转向产品精细化和商业化落地的新阶段。
根据OpenAI官方数据,GPT-5已向全球超过7亿活跃用户开放使用。然而,与市场预期的"颠覆性革命"不同,GPT-5更像是一次精心打磨的产品升级,体现出AI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务实的发展阶段。
01 GPT-5新在哪儿?
GPT-5最亮眼的技术创新在于"统一路由系统"架构。
简而言之,相比于前代需要用户手动在5-6个模型中根据需求自行选择,GPT-5可自动在快速响应模式和深度推理模式之间切换,无需用户手动选择。据OpenAI官方介绍,这种架构设计让GPT-5能够"像专家一样思考,像朋友一样交流"。
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
在技术指标方面,GPT-5展现出显著的性能提升。根据OpenAI发布的系统卡片,该模型在SWE-bench编程基准测试中取得了74.9%的得分,略微超越了Anthropic最新发布的Claude Opus 4.1的74.5%。在准确性方面,GPT-5的幻觉率相比前代GPT-4o降低了45%,特别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查询中,错误率从GPT-4o的12.9%大幅降至1.6%,这一改进对于医疗AI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东吴证券的研究报告估算,GPT-5可能拥有高达18万亿个参数,训练周期约为203-225天,训练成本超过5亿美元。
《节点财经》分析,巨大的投入反映出当前AI大模型开发的资本密集特性,也预示着未来AI基础设施投资将迎来新一轮浪潮。
OpenAI也为GPT-5设计了一套颇为精细的差异化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和功能。
对于免费用户,提供每5小时10条消息的基础额度,每日可使用一次GPT-5的深度推理模式。Plus订阅用户(月费20美元)每3小时获得80条消息额度,每周可使用200次深度推理模式。Pro专业用户(月费200美元)则享受几乎无限制的访问权限,这一高端定价瞄准的是对AI工具有深度依赖的专业人士和创作者。据CNBC报道,OpenAI预计Pro用户将主要来自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内容创作等领域。
GPT-5上架GitHub Copilot
在API定价方面,GPT-5选择了性价比颇高的竞争策略,每百万输入token定价1.25美元,输出token定价10美元,这一价格相比Claude 3.5 Sonnet的3美元输入/15美元输出具有明显优势。这种激进的定价策略,也反映出OpenAI试图通过价格优势重新夺回在企业市场的份额。
02 个性化升级,AI 真能更懂你吗?
值得关注的是,GPT-5在个性化用户体验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举例来说,如果用户强调希望回答简明扼要、不含废话,GPT-5可以在整个对话过程中保持简洁直奔主题的风格,而不需要用户每次重复要求。
为此,GPT-5也首次推出了预设人格角色功能,为所有用户提供了四种预设的AI助手,分别名为“愤世嫉俗者”(Cynic)、“机器人”(Robot)、“倾听者”(Listener)和“书呆子”(Nerd)。
每种人格模式都有不同的交流风格,比如,在“倾听者”模式下,ChatGPT的回答将更加耐心体贴、富有同理心;切换到“愤世嫉俗者”模式,回复则可能带有一丝讽刺和幽默。这一设计思路,正如奥尔特曼所说,是希望“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专家AI助手”,增强人机交互的亲和力和个性化色彩。
一位经常用ChatGPT写作的资深用户告诉《节点财经》,可以明显感受到GPT-5内容回复语气的变化,“更像真人,但对比此前深入研究模式下分条缕析的简明逻辑回复,现在的回复更加油腻。”
《节点财经》认为,一方面,个性化升级令ChatGPT从千篇一律的答题机器,进化为更具人格魅力的“数字助手”。这有望提高用户黏性——普通用户或企业员工可能更愿意长期使用一个风格契合自己、懂自己所需的AI伙伴。
但另一方面,个性化也意味着模型会根据用户倾向进行一定调整,这引发了关于“确认偏误”的讨论,当AI迎合了用户的观点,也可能会加深信息茧房,其实应保持预设人格的多样性和适度中立,引导用户在不同视角间切换,从而避免AI一味迎合导致的偏狭。
除了人格系统,个性化也体现在与用户日常工作流的深度集成。通过与Gmail、Google Calendar等工具的连接,GPT-5能够访问用户的邮件历史和日程安排,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响应和建议。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一位测试用户分享了他的体验:"GPT-5能够记住我在之前邮件中提到的项目细节,并在回复新邮件时自动引用相关信息。这种连贯性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个真正了解我工作的助手交流。"
03 评价走向两极,从狂热赞美到理性质疑
萨姆·奥尔特曼在发布会上将GPT-5的体验提升比作"iPhone从粗糙的像素屏幕升级到Retina显示屏的那个时刻",并坦言"当我尝试回到GPT-4后,感到相当痛苦。"
他还特别强调了GPT-5在"按需软件"创建方面的突破。简而言之,就是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自然语言描述,即时生成定制化软件应用,他预言:"按需软件将成为GPT-5时代的决定性特征。"
然而,学术界和技术专家对GPT-5的评价呈现明显分化。MIT技术评论发表评论称:"GPT-5是一个精心打磨的产品,而非技术突破。"该评论指出,尽管GPT-5在某些指标上有所改进,但"远未达到奥尔特曼过去一年所宣传的那种变革性AI未来。"
开发者社区的反馈则更为复杂,代码编辑器Cursor团队称GPT-5为"我们使用过的最智能的模型",特别是在理解复杂代码库和生成高质量代码方面。然而,内容创作平台的测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他们发现GPT-5在某些写作质量评判任务上"持续失败",甚至不如GPT-4o的表现。
上述资深用户向《节点财经》表示:“凌晨四点半才等到更新使用,凑热闹的结果是系统网络直接瘫痪,联网任务全部无法完成,旧模型完全不见踪影,生成内容与GPT-4.5相差甚远。”
尽管GPT-5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AI技术的顶尖水准,但各界对其缺陷和局限也有着清醒认识。
首先,“幻觉”问题依然存在。OpenAI的内部评估显示,通过优化训练和人类反馈,GPT-5胡编乱造不实信息的倾向比上一代减少了约60%。然而在开放的现实环境中,模型难免遇到训练数据覆盖不到的新问题,此时它可能给出错误甚至荒诞的答案。这提示使用者在依赖GPT-5时仍需保留核查和判断的习惯,不能把AI生成内容当作绝对权威。
《节点财经》发现,在信息提示栏下,GPT-5还特地增添了一行小字说明:“ChatGPT 也可能会犯错。请核查重要信息。”
其次,推理透明度依然是黑箱。GPT-5做出某个判断的具体依据,往往难以向用户解释清楚。这一点在需要追溯信息来源的场景下尤其明显。这反映出当前大模型在可解释性上的天然不足,也是行业公认的挑战。
有行业分析师告诉《节点财经》,让AI变得“可解释、可追踪”将是下阶段的重要攻关方向,但在GPT-5身上这一难题尚未解决。
再者,模型偏见和安全问题也依旧令人关注。OpenAI虽然在GPT-5中引入了更严格的安全措施,包括内容过滤、对敏感领域问题设定特殊模式等,但任何预防措施都无法万无一失。
上述分析师告诉《节点财经》:“GPT-5的训练数据来自互联网,难免带有各种偏见和有害信息的影子。”比如在尝试引导GPT-5讨论政治或社会争议话题时,模型有时会给出含糊其辞的回应,显然是在安全规则下有所保留。然而,在其他一些场景下,GPT-5可能仍会输出不恰当内容或偏颇观点,如果这些输出被不加甄别地采信和传播,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04 AI产业新格局诞生?
GPT-5的发布不仅是OpenAI自身的重大节点,对于整个人工智能产业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首先,它在商业应用层面的推进有目共睹。OpenAI官方披露,目前已有包括摩根士丹利、贝宝银行(BBVA)、劳氏(Lowe’s)、软银、T-Mobile等在内的超过500万企业用户使用了其ChatGPT系列商业产品。这些覆盖金融、零售、通信、制药等行业的领先企业,正将GPT模型融入研发、客服、决策支持等关键工作流程中。
随着GPT-5的到来,各行业的早期采用者有望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他们能够利用GPT-5更准确的分析、更强的创意生成和更长的上下文理解,来重塑业务模式。例如,投行可以借助GPT-5快速分析海量财报并生成洞见,电商客服可通过GPT-5实时为顾客提供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制药公司则能利用GPT-5来设计和解析实验报告。
与此同时,GPT-5的发布也在产业竞合格局上产生连锁反应。
它一方面巩固了OpenAI-微软在“认知AI即服务”市场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也激励竞争对手们加速追赶步伐。据报道,谷歌正在筹备推出新一代大型模型Gemini,以与GPT-5正面竞争;Meta则持续开源更大规模的语言模型,希望在社区力量下实现技术突破;中国的科大讯飞、百度、阿里等公司也宣布将升级各自的大模型,力求在本土市场与GPT-5抗衡。
《节点财经》分析,GPT-5在成为行业新标杆的同时,也迫使所有玩家重新审视各自的AI战略布局,这种“军备竞赛”固然推动了技术快速进步,但也引发监管层的关注。
欧美多国监管机构已明确表示,将密切关注像GPT-5这样具颠覆性的AI产品,确保其发展“不偏离安全和伦理轨道”。欧盟正在制定的《AI法案》就要求,高风险AI系统需提高透明度并通过合规评估。可以预见,未来围绕强大AI的治理框架将更加完善,以促进技术在规范中健康发展。
写在最后
GPT-5的面世,或许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了新的阶段。
从技术层面看,它让机器离“懂人”更近了一步;从应用层面看,它正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效率和模式。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GPT-5仍存的不足与风险,在惊叹于AI先进性的同时,继续保持理性与审慎。
这或许正是萨姆·奥尔特曼等AI领军者反复强调的初衷:让AI成为增进人类能力的工具,而非失控的风险来源。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AI新纪元,GPT-5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充满想象力的图景,真正的考验则在于我们如何驾驭好这匹“智能骏马”,让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相信在全球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人工智能的未来将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GPT-5带来的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