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9 22:39 作者:懒惰的肥猫
【黔言】以教育为媒,为合作建平台,为青年搭舞台,以为教育提供优质服务为导向
7月24日至27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贵安举行。每年,在贵州气候最宜人的季节,来自东盟各国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嘉宾会相聚于此,围绕教育、人文等领域话题,与国内同行进行研讨交流。如今,已是第18个年头。
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展坦诚深入的交流,形成广泛的合作。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从最初的教育理念碰撞平台发展为覆盖教育、人文、科技等多领域交流的综合性平台。
开幕式现场
——切中时代脉搏,契合教育理念,这样的交流有火花、有力量、有行动
面对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的快速演进,讨论未来教育发展,探讨教育交流合作,既前瞻,又务实,既是人文交流,也需要深化合作。
教育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今年的教育交流周,研讨的话题既保持对教师培训、职业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等议题的持续关注,又根据科技、产业发展新形势设置更具时代特点的话题。比如,如何培养智能制造人才、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低空经济人才、电竞行业人才等等。这些研讨极具现实意义,不少与会讨论者正是该领域研究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政策制定人员,极具现实张力的话题能够更加有效地汇聚产学研用各方面人才进行深入交流,在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市场、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之间架起通道。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交流的热烈氛围,各方经验、智慧的碰撞,正是一种相互启发、点燃火焰的交流学习。可以说,教育交流周活动搭建的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教育平台,以契合教育理念的方式,讨论着教育的当下发展和变革。
开幕式文艺演出
——以项目汇聚资源,为协同建立机制,这样的合作更精准、更高效、更务实
7月26日,贵州多所职校与泰国、厄瓜多尔等地的18所高校签署“贵匠工坊”职教出海、教随产出合作意向。依托交流周平台,近年来,贵州有组织地推动职业院校与“走出去”企业“组团出海”,“贵匠工坊”成为贵州“职教出海”的特色品牌。
交流的目的在于推动发展,如何做到深度协同,如何深化项目合作,是与会各方共同的期盼。教育交流周的务实,不仅在于“论”得实在,更在于“行”的实效。在汇聚智慧的基础上,同步汇聚资源,促成项目合作。
今年的交流周活动,重点突出教育与“文旅体”“科创产”“商经贸”三个领域方向的融合发展,举办人文交流品牌项目、职业出海特色项目、数智赋能新兴项目、产学研用合作项目、支持开放发展项目等五大类平行配套项目。让坐而论道与起而行之完美衔接。
开幕式文艺演出
——为青年搭建舞台,让交流跨域国界,这样的互动更多元、更精彩、更长远
“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面临气候变化等问题和挑战。人工智能也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风险,我们需要多元化和充满活力的青年力量。”谈到青年的成长,与会专家表示,未来的发展需要青年力量,而教育要加强青年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育要面向未来。交流周活动参与者有各个国家的学者专家,也有政策制定者、企业代表,这是一种专业和智慧的完美融合。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给青年搭建舞台,让青年成为交流的重要主体。
今年的教育交流周活动,青年交流活动成为一大亮点,举办以“多彩合鸣”为主题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季特色展演,以“数智‘黔’行”为主题的“年轻态”IP赛事及数字应用,以“知行贵州”为主题的国际青少年交流计划项目和传统文体赛事项目。音乐节、美食文化专场、国际文化艺术演出、电竞嘉年华……丰富的人文活动,让交流周的青年主题更突出,为跨文化交流搭建了精彩的国际舞台。
教育文化交流播下的种子终会长成参天大树。在各国年轻人建立他们对世界理解的关键时期,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他们对跨文化的理解,无论是对他们个人能力提升,还是国家之间的友谊都将形成长远的影响。
“为什么选择来中国,因为这里有我的未来,我可以在这里拥有美好的事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贵州大学留学生黄文峰谈起自己的经历时说,正是因为有梦想,有憧憬,所以用青春作答,来到了他的“第二家乡——贵州”。
年轻充满了无限可能。今年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连续举办的第18年。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8岁,意味着从青涩走向成熟,意味着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一个活动坚持18年,更意味着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与会各方的认可,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取得了相互认同的交流成果,产生了推动活动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
今天的交流交融,会成为未来睦邻友好、命运与共的坚实基础。期待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绽放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蒋叶俊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1、这20来年的关注与热忱,换来的是中国男足近乎嘲讽的对待,中国男足的消息
2、【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