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或脱离纸质去表现,其实是增加群众或大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这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来自《三联书店副总编:“我们这一代人,终究没能守住纸质书”》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看了评论中,还是有很多对此编辑的批评声的,其实要辩证的看。
首先是这个编辑说的是不是关于阅读能力下降是不是事实,其实确实是事实。别说一整本书,完整读完这篇文章我都费劲,老是想下拉找重点,想跳过,最后强迫自己仔细逐句读完了这篇文章。至少从我的身上可以验证,碎片化、即时更新的内容已经更适配我了,没有足够的耐心进行大段完整的阅读或者纸质书阅读。
但是对于该编辑的判断,即由纸质书阅读迈向移动端的漫画化、视频化、碎片化信息获取的转变是坏的,是悲哀的,是退化的。我觉得是不对的。
如果编辑有过非常基层的调研,不局限于学生、学者、白领等角色,走向农村、乡镇,他必然会惊讶于手机上短视频、短句、网文的普及程度,经常会遇到给你卖菜的大姐边秤菜边大声量的外放网文(那种没有感情的AI朗诵),还有在摊前、店内专注于刷短视频的摊贩、店主,你去询问商品价格的时候,他也会先把当前视频看完再回答你,更不要说镇公交站,大爷、商贩大声的讨论特朗普和马斯克谁更牛X,多听几次你肯定有更新奇的国际视野!
碎片化或者是脱离纸质去表现,其实是增加了群众或者大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认同此编辑所表达的当前由于阅读习惯变化而导致了专注力下降、思维能力、创造力下降等云云。
但我觉得这种现状不代表一定要求或者悲观的恳求大家要多读纸质书,这反而始终惰性思维、精英思维傲慢的怜悯与退步,好似会读书有多了不起。
现在更应该推动,或者建议的,是让更加优质、健康、有料(意味富含知识与价值的内容)的作品在市场上泛滥,减少劣质内容的产生或者提升审核制度,思考怎么在碎片化信息产生、释放、吸收的情境下,如何培养思维能力与专注力,比如碎片化的信息是否可以作为更加专业、完整知识的引流方式,比如将专业知识细细拆分,脱离书本,形成一个个有趣的短视频。这样是不是更加可实现并且符合时代发展呢?
总而言之,还是脱离于旧思维,老思路。与其在“老台阶”上悲观、欲哭无泪,不如走下来,伸伸手帮忙把“新电梯”给搭建好。
1、从象牙塔到产业谷,上海见证科创“成人礼”|聚焦2025WAIC
3、美国政府问责署(GAO)关于国防工业基础的报告,美国政府推行的国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