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醒醒!公厕标识已经让人分不清男女了,公厕标志简笔画
最近一则“谁能管管现在的公共厕所”的热搜炸出了无数受害者,评论区秒变大型诉苦现场。
原来这么多人都被歹毒的厕所标识伤害过。当尿急遇上抽象厕所标识,简直是双重暴击。
今天,咱就来聊聊那些让人抓狂的公共标识~
公共标识,当代人想象力大考?
人有三急时,最怕遇上意识流的厕所标识,因为极度考验思维延展力和想象力。
第一类需要结合性别刻板印象解题。
蝴蝶结和领带、平底皮鞋和高跟鞋、西服套装和蓬蓬裙、嘴唇和胡子,是较为常见的几组性别对比意象。
这么多年来努力打破刻板性别角色,碰上这种标识还是得乖乖对号入座。
偶尔还会碰到一些含义恶俗的标识,看完有种被骚扰的不适感。
第二类则涉及对人体结构的熟知。
比如男性的肩膀更宽、女性的身体曲线感更明显、女性衣服更上紧下松一些。
调用个人生活经验能猜出个大概,但站在厕所门口左右为难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还有一类需要动用抽象思维和跨学科知识储备。
比如女性的染色体是XX,男性是XY。
上个厕所,全靠运气蒙,一不小心还要和陌生人在门口面面相觑,场面相当尴尬。
其实不光厕所,现在很多公共空间的导视系统标识都在搞抽象的路上一去不返了。
商场、公共交通站点、景区等公共空间,都是重灾区。
商场标识意味不明。
以为是让人前行,结果是掉头。
停车场的指令也总让人摸不着头脑。
地铁站、高铁站标牌主次信息不分甚至自相矛盾,经常要像寻宝一样搜罗信息。
还有些标牌颜色模糊,相当考验视力。
好好的标识,为啥非要搞得“猜谜”一样?
设计一个清晰、易懂、高效的标识,就这么难吗?
抽象标识,问题出在哪?
最核心的原因,是“以人为本”成了口号,用户需求被排在了“好看”后面。
设计者和决策者没有真正把用户——普通大众、老人、孩子、着急找厕所的人、初来乍到的游客——的实际需求放在首位。
标识被视为空间装饰的一部分,而非不可或缺的导引工具。“好看”压倒了“好用”。
再就是对设计感的执念有点走火入魔。
管理者觉得标准化的男女符号、箭头图标太“土”,要求设计必须搞点隐喻和艺术感才算有格调。
仿佛把标识弄复杂、搞抽象,就能自动贴上高级、国际范的标签,却忘了导视标识的本质是传递信息。
网红文化的泛滥,也使得现在的商业空间总想着靠独特标识吸引打卡。
还有景区为了突出地方特色,想在标识上也下功夫。
想将地方文化元素或主题融入功能性标识,初衷或许是好的,但若处理不当,生搬硬套,反而形成了信息壁垒。
结果就是:特色没记住,光记住“找路难”了。
那些让人费解的抽象符号、隐喻图形,其设计初衷往往还暗含了一个潜台词:“看不懂?那是你层次不够。”
但是说真的,每次被抽象标识折磨时,我都想问:难道简单清晰就等于“low”,抽象复杂才叫“高端”?
好设计,长什么样?
恰恰相反,抽象≠高端。好的设计从来不是炫技,而是解决问题。
抽象是一种表现形式,其价值高低取决于它是否有效地服务于设计目标。
在公共信息标识领域,无意义的、制造识别障碍的抽象,非但不是“高端”,反而是设计的懒惰与失职。
公共空间标识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是解决用户最基础、最迫切的信息需求:我在哪?我要去哪?这是什么?......
清晰、准确、高效地满足这些需求,才是最高级的设计。
任何牺牲这些核心目标去追求形式上的“艺术感”或“独特性”,都是本末倒置。
那么,好的公共标识设计应该长什么样?
答案是实用优先,兼顾美感,在艺术表达与实用功能之间找到平衡。
要明确哪些是关键信息、怎么标、如何与周围环境相融既不过分突兀又不泯然其中、怎样长期维护与实时迭代......
在这方面,洛杉矶邮轮码头标识就是优秀范例。
核心信息极其醒目,就在高速公路旁用巨大泊位编号标明。
巧妙用航海元素点明地域特色,同时确保编号、方向等核心信息清晰易读。
还根据不同时段(日、夜)和环境采用旗帜、灯光、发光指示牌、角度贴心的信息牌,始终优先保障指引清晰与用户安全。
加上科技,标识也能玩出新花样。
深圳南山万象天地的一组电子洗手间标识,就吸引了不少顾客打卡。
指引牌上的人物不仅会变装,人物还有动态效果,非常吸引人。
乔布斯曾说,好的产品不需要解释。
对于公共标识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 。
标新立异不是真正的创新,始终走在大众需求的前头才是。
当设计回归本质,城市才能更有温度。
1、京东师傅勇救溺水少年,官方认定“见义勇为”,公司特别奖励
2、研究称全球水坝压歪地球两极,200年间地球两极移动1.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