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足百只到1200万羽!这只“贡鸭”如何振兴临武,撑起13亿产业?
在湘南的青山碧水间,一群群戴着“白项圈”的鸭子在水中嬉戏,清脆的“嘎嘎”声响彻山谷。这便是中国八大名鸭之一——临武鸭。作为昔日的“皇家贡鸭”,临武鸭身负“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农产品”等诸多荣誉,已从武水河畔游向全国,成为农产品品牌化的典范。
数据显示,2023年,湖南省临武县的临武鸭年养殖量超1200万羽,年产值突破13亿元,带动2.3万户农民增收,已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但谁能想到,如今的一方“富民产业”曾经却无人问津。从“不足百只的濒危状态”到“中国最大的麻鸭养殖加工全产业链”,一只小小的麻鸭是如何做到的?临武鸭产业崛起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值得我们去探寻?
一只鸭子的生态致富经
在临武,鸭子们是自由自在的,拥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这里的鸭子并非圈养,而是在山塘、水库中散养,它们就像鸭界的“运动员”,体态偏瘦却活力满满,瘦肉率高达90%。
临武鸭的养殖模式堪称大自然与养殖业和谐共生的典范,其“水上养鸭、水下养鱼、岸边种草”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独树一帜——鸭群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病;鱼类消化水中的残饵和鸭粪,降低了水体磷含量,净化水质;鸭粪经发酵后成为滋养牧草的优质有机肥;牧草又可以替代15%的传统饲料,既能降低养殖成本,又提升了鸭肉的氨基酸含量。
这种循环经济的理念还延伸到了鸭子的副产品利用上。鸭毛柔软保暖,成为制作羽绒服的优质原料;鸭肠富含营养,是养鱼的绝佳饲料;鸭骨经过加工,摇身一变成为高蛋白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吃干榨净”生意经,让临武鸭的每一寸价值都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生态养殖只是构筑高品质基因的起点。在临武鸭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还有更多亟待解答的新课题。
从“无人肯养”到全链条富民产业
回溯往昔,临武鸭这传承千年的品种也曾面临严峻挑战。上世纪90年代,因其生长周期长,需七八十天才能长到两斤半重,喂养成本高,加上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的双重压力,收益难以保障,村民养殖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发展到全县数量不足百只,濒临灭绝。
当地政府不能坐看如此优势资源荒废,决定将临武鸭作为一项重点产业来抓,创办了鸭业加工厂,后改组重建为“舜华鸭业”。经过多番摸索,“舜华鸭业”创新发展了“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公司统一供苗、饲料、防疫、技术,帮助农户严格挑选养殖场地,资助兴建家庭养殖农场;由农户自愿组成临武鸭养殖合作社,合作社为农场提供小额信贷、销售定价等服务;农户按标准养殖,最后再由企业保底收购,解决农户销售之“忧”。 同时,为确保农户利益,公司和养殖户联合成立“临武鸭养殖保险基金”,按照“专款专用、遇缺即补”的原则,对因自然灾害、疫情疫病造成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的农户,按50%的比例进行赔付。
这一模式彻底改变了小农散养的困境,企业、合作社、农户紧密连接,产品品质稳步提升,养殖成本持续下降,形成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今,临武鸭业已建成200多个养殖农场,年收购临武鸭超1200万羽,带动数万农户增收致富。
在加工环节,临武鸭业不断升级改造。2023年,舜华鸭业研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充氮保鲜技术”,使酱板鸭保质期延长至1年,并推出冰爽鸭、鸭五件等新品,年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
销售渠道方面,临武鸭业同样下足功夫:从最初的线下门店零售,逐步拓展到在湖南、广东、贵州等地开设300多家直营门店,在全国布局28000多个销售网点;线上积极拓展电商渠道,入驻天猫、京东等平台,销售额年均增长40%。
如今,集种养、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成了临武鸭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既保障了对上游原材料的控制,实现质量全程可追溯,确保临武鸭的品质安全,又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和抗风险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2022年,临武举办“网红溯源之旅”活动,邀请全国各地网红达人实地探访临武鸭的养殖、加工、销售全过程,成功将“临武鸭”这个品牌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赢得了更大的声量。活动后,临武鸭产品的销量显著增长,尤其是舜华酱板鸭等特色产品,受到了众多消费者好评。
从濒临灭绝到产业振兴,从传统养殖到全链升级,临武鸭业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如今的临武鸭,既是武水河畔的生态守护者,又是带动数万户农民增收的“致富引擎”。这只游弋在山水间的鸭子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让传统产业插上现代化的翅膀,让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1、原创 | 一天内三个重大信号扑面而来,普京要打全面战争?!
2、长城汽车向红十字会捐赠500万元:驰援华北防汛救灾,长城汽车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