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6 17:31 作者:夕落晚霞
章永乐:特朗普的字典里只有“独赢”,没有“共赢”
编者按:特朗普第二任期的西半球外交政策,通常被视为“懂罗主义”(Donroe Doctrine)。部分人认为这是美国霸权扩张的信号,但其本质为何是霸权收缩?为何美国在霸权收缩时期反而更显“霸道”?特朗普的“胜利主义叙事”与美国霸权收缩之间有何关联?读懂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特朗普政府的根本逻辑,更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
为此,平衡学会对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进行专题访谈。观察者网转载,供各位读者参考。
平衡学会: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诸多外交政策,被视为美国重返“门罗主义”或孤立主义传统的信号。宣称让加拿大加入美国、改名墨西哥湾、关注格陵兰岛和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价值等一系列事件,都表明特朗普对西半球的关注远超前任政府。如何从“门罗主义”的视角看待美国全球战略的变化?
章永乐:这样的讨论不是空穴来风。2025年6月,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肖恩·帕内尔(Sean Parnell)宣布格陵兰岛的防务责任从美军欧洲司令部转移到美军北方司令部,认为“这一调整将增强联合部队保卫美国本土的能力,为西半球更坚实的防御提供支持,并深化与北极盟友及合作伙伴的关系”。北方司令部是美军负责本土防卫的司令部。
冷战结束后,在现实中运作的是一种泛化的“全球门罗主义”:它被包装成为“自由国际秩序”,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主义干涉持续提供价值论证。随着美国的势力范围越出西半球,现今的“门罗主义”话语复兴,其背景和内涵和19世纪的“门罗主义”已经有重大区别,它所指向的不仅仅是美洲空间,而具有更深刻广泛的全球战略意涵。
在美国单极霸权尚未呈现颓势的时期,美国官方的“门罗主义”话语一度呈现濒临消亡之势。2013年11月,奥巴马政府的国务卿克里(John Kerry)在美洲国家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公开表示,“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美国将不再致力于干预其他美洲国家事务。但在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期间,蒂勒森、博尔顿等高官却开始频繁谈论“门罗主义”“西半球”;2025年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门罗主义”话语进一步升级。
不仅特朗普本人频繁谈论对于加拿大、格陵兰岛、巴拿马运河的兴趣,他任命的古巴裔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Marco Rubio)第一站出访,访问的就是拉丁美洲。《纽约邮报》将特朗普时期的“门罗主义”戏称为“懂罗主义”(“Donroe Doctrine” = “Donald Trump” + “Monroe Doctrine”),这个合成词甚至得到了特朗普本人的官推认可,因而迅速走红。
图源:《纽约邮报》
在第一个任期里,他的多名高官高谈阔论“门罗主义”,一些智库和媒体也将他的关税主张与威廉·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总统的经济保护主义政策相类比,但他自己很少对这两位总统的历史公开表示兴趣。但在开启第二个任期之后,他公开关注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与威廉·麦金利,并对领土扩张充满浓厚兴趣。在21世纪大谈领土扩张,这就让“懂罗主义”带上了浓厚的19世纪色彩,难免给许多受众以时代错乱之感。
例如,印度战略研究学者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在近期写了篇文章,说“特朗普正把门罗主义扩张到全球(Trump is taking the Monroe Doctrine global)”。他看到的现象是,特朗普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中俄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还通过经济制裁和外交压力,迫使其他国家遵循美国的政策立场。这些动作并未局限于西半球,所以切拉尼认为这是“门罗主义”从半球走向全球的症候。
我的主张恰恰与此相反:当美国处于全球单极霸权位置,将全球视为自己势力范围的时候,恰恰不需要显性的“门罗主义”话语;当“门罗主义”话语重新浮出水面,恰恰表明美国已经不能不计代价,将全球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了,于是开始区分“内”与“外”,导致西半球的重要性重新凸显。“懂罗主义”看似咄咄逼人,但其实质是从全球单极霸权的位置有限后撤。从1823年以来,“门罗主义”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半球门罗主义”向“全球门罗主义”过渡,特朗普代表着对这种扩张趋势的逆转。
平衡学会: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确实有浓重的强制性色彩,更容易招致国际上对其“霸权主义”的批评。为什么收缩时期的美国反而更显霸道?
我们现在见证的就是美国的这个转型过程。在后冷战时期,美国确立单极霸权,一度具有极强的安全感与自信心。那时候的美国可以借助很多柔性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过度的自信也埋藏下了风险:美国社会松弛了冷战时期对于资本的约束,金融资本主义如同脱缰的野马,推动美式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的企业面临股东的利润要求,纷纷通过引入外来劳工或将制造业外包,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率。这造成美国制造业逐渐空心化,支撑美国社会稳定的中产结构发生衰退。外来劳工的涌入则改变美国的人口结构,在身份认同层面产生张力。
在政治层面,毫无节制的对外干涉和反恐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而美国在其制造的多个假想敌中陷入多面竞争的困境。帝国“至大无外”的理念使得美国无法清楚界定其核心国家利益,从“亚太再平衡”到“印太战略”,美国一直试图聚焦战略重心,但却被各地的“火药桶”不断牵扯精力。
特朗普高唱“美国优先”,体现出重新聚焦战略重心的努力。我们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特朗普所说的“美国优先”,仿佛之前的民主党政府不重视美国国家利益,特朗普是在拨乱反正。关键的问题是,美国的“国”究竟在什么地方?奥巴马、拜登要维护的“美国”,不仅是美国本土,更是一张覆盖全球的霸权网络,包括与所谓盟友的合作关系,对于诸多国际组织的投资与控制,通过对外国媒体和NGO资助所建立起来的议程设置与定调的权力等等。
但特朗普、鲁比奥是以美国本土为核心算账,认为原先覆盖全球的霸权网络成本过于高昂,超出了美国财政的负担能力。在2024年,美国的国债利息支出已经超过了军事支出,直逼社会福利支出。但与此同时,美国跨国资本在全球赚取的超额利润,不能被有效转变为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于是特朗普决定给这张全球霸权网络上的很多节点“断供”。这意味着从“至大无外”的全球帝国思维,回退到一种区分“内”与“外”的思维。
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讨论特朗普对于“主权”概念的使用。特朗普说的“主权”并非以美国的物理边境线来划分“内”与“外”,境外那些能够给美国本土带来可见利益的因素,他还是乐于将其视为美国的“内”,这还是一种霸权式的主权概念,并没有“主权平等”的意涵。
章永乐老师对美国“门罗主义”及其全球传播史专题研究著作,上下两种分别为:《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巨灵擘地:“门罗主义”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生产》。
然而,特朗普的战术和拜登政府不一样,拜登政府愿意花钱建“朋友圈”来围堵中国;特朗普也想围堵中国,但不想烧钱,所以采取了向各国施压的办法,比如威胁实施高关税,然后在谈判中向对方提出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的要求。
特朗普的认知有比较现实主义的一面,比如他认为美国已经无法不计代价维护原有的全球霸权网络,但在关税问题上,他又高估了美国自身的实力,认为自己一施压,其他国家就会配合自己的对华战略。这种靠单方施压的霸权主义,让美国的不少所谓的“盟友”非常不满。所以我们看到欧洲的政界和舆论界有更多的声音在呼吁欧洲的战略自主。日韩被美国威胁加高额关税,对美国的不满也在上升。
但不满归不满,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有一个说法耐人寻味:“严厉的爱”(Tough love)。她这么解释:“不管怎么说,好歹也是爱,总比没爱强(It's love nonetheless, so it's better than no love)。”在军事和情报体系上,北约盟国以及日韩与美国是深度绑定的,这种关系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实质性变化。但在经济和贸易上,经历2025年4月份轰轰烈烈的关税战后,各国会掂量向美国“一边倒”是否明智。
1、线粒体产能提升近50%!破解mTORC1与AMPK拮抗难题,12周修复颅骨缺损
3、閩南狼與八炯開撕,証明了賴清德在主導的罷團,是“納粹復辟”的暗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