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乙肝成肝癌主要诱因!病毒性肝炎五大类型特征需警惕,乙型肝炎病毒致癌吗

时间:2025-07-30 03:31 作者:给我来根烟

乙肝成肝癌主要诱因!病毒性肝炎五大类型特征需警惕,乙型肝炎病毒致癌吗

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我国宣传主题为“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

 

全球80%的肝癌与乙肝或丙肝感染相关。而我国肝癌患者占全球新发病例的42%,死亡率高居癌症第二位。

 

临床数据显示,约80%的肝癌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期——早期肝癌通过手术等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晚期则不足10%。

 

肝炎性格各异危害不同

 

病毒性肝炎家族中的“五兄弟”虽然都以肝脏为靶器官,但传播途径和危害程度各不相同。

 

甲肝与戊肝:这对“兄弟”多为急性发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如未洗净的蔬果、未煮熟的肉类或海产品)可能引发感染。它们一般预后良好,但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感染戊肝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

 

乙肝与丙肝:这对“兄弟”最具威胁性。它们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在我国,母婴传播是慢性乙肝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容易迁延成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感染者肝硬化年发生率为2%-10%,肝硬化患者肝癌年发生率为3%-6%。

 

丁肝:作为“缺陷性病毒”,它必须依靠乙肝病毒才能生存,因此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它的出现往往加重乙肝感染者的病情。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肝炎都会表现出明显症状。各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期可能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但有些人感染后症状轻微甚至无明显临床症状。

 

源头防控,儿童乙肝治疗的黄金窗口

 

在儿童乙肝防治领域,“不用治疗、等长大再说”的误区仍在影响部分家长决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儿科肝病中心顾问张鸿飞教授指出:儿童乙肝若不及时干预,病毒库会在体内持续累积。

 

“这些并非血液中的游离病毒,而是与肝脏细胞整合的病毒片段,恰恰是诱发肝癌的‘元凶’。”张鸿飞教授强调。

 

与成人相比,儿童乙肝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年龄越小,病毒库越小,治疗难度越低。临床数据显示,3岁前接受治疗的效果优于3-5岁,3-5岁又优于5-7岁。

 

“早治疗意味着花钱少、受罪少、效果好,这是经过临床验证的结论。”张鸿飞教授表示。

 

消除肝炎的三道防线

 

抗击乙肝需建立三大“防护盾”:

 

“源头防控盾”——切断病毒传播链。新生儿实施 “0-1-6”免疫程序: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1月龄时接种第二针,6月龄时接种第三针。

 

乙肝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新生儿12小时内注射疫苗+免疫球蛋白,阻断率超95%。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确保医疗器械严格消毒,减少血液传播风险。

 

“全程管理盾”——抑制病毒、保护肝脏。符合治疗指征的感染者应尽早启动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建议:30岁以上或有乙肝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血清HBV DNA阳性者,无论ALT水平高低,都建议抗病毒治疗。

 

“按照目前的抗病毒指征,基本上近95%的感染者都应该接受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胡中杰教授表示。同时要远离酒精、黄曲霉素(霉变食物)和高脂饮食。

 

“早筛预警盾”——抓住早期干预窗口。乙肝携带者、有肝癌家族史、肝硬化患者等高危人群应每半年做一次“肝脏超声+甲胎蛋白(AFP)”检测。

 

破除误区,科学认知消除歧视

 

在乙肝防治方面,公众仍存在诸多认知误区。74%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担心会把疾病传染给家人,这种心理负担成为治疗障碍。

 

胡中杰教授明确澄清:“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拥抱、握手等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无症状就没必要治疗”。胡中杰教授强调:“符合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应尽早启动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和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还有助于降低潜在的治疗成本。”

 

抗击乙肝是场“持久战”,需要家庭关爱支持感染者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唯有全社会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阻断肝炎向肝癌的无声演变。

Top

1、印度超越中国,成为输美智能手机最大生产国,印度智能手机市场规模

2、DeepSeek 缺席 WAIC 却成焦点?梁文锋的深度求索该何去何从

3、西藏自治区成立:雪域高原改天换地,( )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m.sichuan-zkha.cn/NHF/detail/rendrs.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给我来根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