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新华全媒+|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智库报告解析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

时间:2025-07-27 07:46 作者:傲月暖颜

新华全媒+|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智库报告解析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

新华社郑州7月25日电 题: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智库报告解析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

新华社记者刘怀丕、许雪毅、李紫薇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既是各民族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坐标,也是激励各国立足传统、探索现代化新路的智慧灯塔。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7月25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河南郑州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上发布《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智库报告。报告认为,守护文化遗产,既是向历史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国以负责任态度参与文化遗产领域全球治理。各国携手以敬畏之心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以博大胸襟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必将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血脉在保护传承中永续流淌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双重影响下,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

如何让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中国以历史积淀为纸、创新实践为笔,书写出一份厚重的新时代答卷,以“保护根脉、挖掘价值、科技赋能、以人为本”的实践探索,回答“何以文明”的永恒命题。

“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目前,我国拥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这为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提供了直接依据。

在法治层面,从“重视文物保护”,到“全面关注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再到“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目前,中国已构建起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法治框架,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有效的法律保障。

更好传承文化遗产,要始终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我国鼓励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因地制宜推动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有效利用。

各地博物馆观众数量“井喷式”增长,荧屏热播的文博节目、频频出圈的文创产品点缀人民美好生活,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国际盛会上文明印记吸引全球目光……璀璨的文化遗产正以多样化方式和形态贴近生活,焕发时代光彩。

不论是遗址勘探,或是文物修复,还是非遗活化,都离不开科技的加持。

在形似青铜巨鼎的殷墟博物馆,游客不仅可以观摩甲骨展厅展出的实体甲骨,还可以触摸数字屏幕互动;在三星堆博物馆,游客可以借助最新裸眼立体技术,进入被“还原”的巨大考古方舱,沉浸式体验考古发掘场景;不断更新的“数字敦煌”让茫茫大漠中石窟内的珍贵文物“飞”向世界各地……近年来,中国文物工作者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既提升文物考古、保护修复的科技含量,又激发文化遗产展示传播的创新力、吸引力。

报告认为,我国在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的同时,注重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了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历史古都大遗址保护难度大、成本高、矛盾多,尤其需要在规划和保护、发展和利用之间取得平衡。在河南洛阳,当地政府采取“避开老城建新城”等措施,探索规划引领、科学考古、一址一策等方式,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让文物古迹从地下“走”到地上,让大遗址重绽光彩,使老百姓生活受益。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长河从未断流,文明基因正植入新一代血脉,也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OPEN”范式诠释文化遗产保护创新

报告认为,新时代以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成就斐然,持续不断为世界各国贡献中国智慧。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集中体现为“OPEN”创新范式——贡献原创(Originality Contribution)、保护第一(Prioritizing Protection)、强化协同(Enhancing Collaboration)、合力保障(Necessary Guarantee)。

——贡献原创。新时代以来,中国跳出以西方经验为主导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则体系和目标导向,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构建和生动实践中,体现出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的历史主动。

例如,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强化系统思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转型升级。以文物资源为核心,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改善周边环境,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协同推进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保护第一。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多次明确有效保护是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前提。2025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强调“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与安全管理规定,防止建设性破坏和过度商业化”,从法律层面为保护第一原则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实践中,中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既坚守保护底线,也坚持以用促保。国内许多古城通过“遗址公园+特色小镇”模式,实现文物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共进,印证了统筹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文明演进的历史必然。

——强化协同。针对文化遗产保护超越行政区划、地理场域等问题,中国打破传统的单一性、地域化、部门化局限,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增强工作的协同合力。

以非遗文旅融合为例,近年来,每逢春节,中国各地积极推行“非遗+旅游”“非遗+体育”“非遗+影视”等模式,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产品设计,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或民俗表演,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

——合力保障。中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强化属地责任、注入资金活水、应用新兴技术、培育新型人才,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逐步转向“活态创新”,形成多方参与、多措并举、多头并进的新样态。

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财政下达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预算63.8亿元,用于文物维修保护、文物安防、考古、可移动文物保护等所需支出;下达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预算34.4亿元,包括运转经费补助、陈列布展补助、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补助等;下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约8.26亿元,用于非遗管理和保护等。

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满庭芬芳

报告指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中国各地不断摸索文化遗产保护新方法,为国际社会提供新样本:大运河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示范案例;中国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获2025年“地球遗产保护奖”;浙江衢州“立春祭”结合农耕体验、节气美食开发,带动乡村旅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遗社区实践中国样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主席南希·奥韦拉尔说,中国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中国为保护文化遗产付出了大量努力,值得很多国家借鉴。

今天的中国具有很强的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已从受援国转变为援助国,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在柬埔寨吴哥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持修复周萨神庙、茶胶寺等,形成了吴哥窟保护的中国范例;在乌兹别克斯坦,中方团队参与修复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在埃及,中埃合作发掘孟图神庙……中国运用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国外重要遗址的发掘、研究和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中国还为各国文化遗产保护培育人才。2023年10月,“费尔干纳—洛阳考古研究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国立大学挂牌成立。河南洛阳的考古工作者与该校合作开设考古学、历史学、田野考古教学等实训课程,为费尔干纳大学培养考古技术人才。

报告认为,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宏阔的全球视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进程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守护人类文化瑰宝、共同建设人类文明百花园,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文化遗产保护挑战提供思想借鉴、注入强大信心。

“文化遗产在传播文化、传递友谊、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独特而重大的意义。”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更加需要发挥考古和历史研究作用,更加需要用好文明瑰宝“世界通用语”、建好人文合作“国际基础设施”。

文化遗产,古今相续,弦歌不辍;文明互鉴,大道同行,和合共生。

报告强调,面向未来,我们期待全世界携起手来,共担文化遗产保护使命,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满庭芬芳。

Top

1、明日起,广州地铁试点“闸机常开门”模式

2、十五运会官方票务平台计划于8月上旬上线 部分赛事采取预约制

3、粮食是问题,但不是决定当时战争模式的主要原因,粮食问题是什么问题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m.sichuan-zkha.cn/NSL/detail/yvjgsu.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傲月暖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