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陪诊市场规模将超千亿,陪诊师月入10万?慈萌陪诊贺明:加快构建人才培训体系

时间:2025-07-31 21:48 作者:云梦大领主

陪诊市场规模将超千亿,陪诊师月入10万?慈萌陪诊贺明:加快构建人才培训体系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林昀肖

陪诊服务渐成市场刚需,市场规模正逐年扩大。

“大家对陪诊服务需求也在变化,已经从‘单纯搭把手’变为‘办事跑腿+专业翻译+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的综合体。”中国陪诊师行业发展论坛组委会主任贾旭亮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指出。

当前,我国陪诊行业服务模式正从“零散”向“平台化”转变,越来越多的专业陪诊机构和线上平台涌入市场。慈萌陪诊创始人贺明是一名互联网老兵,曾在互联网领域深耕多年。他2016年跨界投身医疗健康行业,并于2023年正式创办慈萌健康品牌,期间联合行业头部协会,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和人才发展规范化。

贺明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陪诊服务的核心主要包括5类。首先是就医流程导航,尤其针对老年人和异地就医患者;其次是情感与心理支持,尤其针对面临陌生环境的异地就医和重症患者;第三,是体力与事务协助,为身体虚弱的患者提供排队、缴费、取报告等服务;再者是医患沟通辅助,帮助患者理解病情、履行医嘱;此外是特殊人群照护,包括儿童、失能者等。

当前,主流陪诊服务模式可分为4类,即个体执业、专业平台、家政/养老机构延伸服务、医院合作模式。在老龄化加剧、核心家庭小型化及异地就医常态化的背景下,陪诊服务市场加快发展。贾旭亮指出,陪诊服务市场呈现“显著增长”和“服务升级”等两大显著特征。

市场高速向前发展,缺乏统一标准成为陪诊服务行业的核心痛点之一。贾旭亮认为,解决人员门槛和收费方面的标准缺乏问题,不能等等市场“自愈”,而需要政府、协会、企业等多方协同发力。

作为《陪诊师职业技能规范》团体标准参与制定者,贺明介绍,慈萌陪诊参与制定的上述《规范》明确定义了服务边界与禁止行为,建立“初级-专家级”的分级认证体系,制定全流程SOP,推动平台透明化公示,呼吁政策明确行业属性。

慈萌陪诊尤其注重定制化服务和规范化服务,同时也依据用户需求推出个性化的陪诊服务,依据患者各异的需求以及病情状况量身定制专属的陪诊方案。慈萌的陪诊师需经过公司严格面试筛选,参与不少于20天的统一培训与实习,通过考核后才有资格接单。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新奇服务”迈向蓝海市场

《2025医疗陪护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陪诊市场规模已突破800亿元,预测2025年陪诊市场将突破千亿大关。

贾旭亮认为,陪诊服务呈现刚性需求,首先是“银发需求”。老龄化加剧,空巢、独居老人增多,他们的就医面临多项困难,行动不便、智能设备操作障碍、难以理解医疗术语及医嘱等问题普遍存在,亟需陪诊人员提供全流程协助及沟通支持,并给予必要的心理安抚。

其次,是中青年的“时间困境”,独生子女一代面临工作压力与照料患病父母的双重负担。“想陪不能陪”的矛盾突出。雇佣陪诊服务成为他们保障父母顺利就医的现实选择之一。

再者是异地就医刚需,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异地患者面临环境陌生、流程不清等难题。陪诊服务可提供接站、住宿安排、导诊、沟通协调及医保报销咨询等全链条支持,真正提升异地就医效率。

此外,是特殊群体精细化需求,如孕妇产检、术后患者行动受限、独自带幼儿就医等情况,均对细致、贴身的陪护有特定需求。

从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贾旭亮认为,行业从“新奇服务”迅速成长为健康服务领域的蓝海市场,资本与创业者加速涌入。

陪诊服务的内涵也在不断升级,核心从基础体力协助向“知识+服务”复合型转变。客户要求陪诊师具备医疗流程熟悉度、医嘱理解与沟通能力、基础护理知识及情绪安抚技巧。

再者,服务模式呈现平台化,运营方式从“小作坊”式的个人接单转向专业机构与线上平台主导,推动系统化派单、标准化服务流程培训及客户关系管理,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谈及陪诊服务工作内容,贺明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慈萌陪诊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六大领域。首先是全程陪伴,患者前往医院、诊所等各类医疗机构时,陪诊师全程陪护,确保患者准时到达,并提供精神关怀。在就诊筹备阶段,陪诊师将依据患者病情,匹配合适医院、科室以及医生。进入实际就诊流程,从辅助诊断到协助治疗,陪诊师都会积极配合医生工作。

其次,是对医疗信息进行阐释说明。针对行动不便的患者,陪诊师会助力患者行动,如推动轮椅、帮助患者顺利进出医疗机构等。在就诊进程中,患者难免碰上专业术语或复杂医疗程序,陪诊师会为患者详细解释、介绍这些信息,使患者透彻知晓自身病情状况与治疗方案。

在协同医护方面,陪诊师在医患沟通中发挥着桥梁般的关键作用。陪诊师收集患者的需求与诉求,精准无误地传递给医生和护士,致力于让患者享受到契合自身病情的优质医疗护理服务。

在治疗进程中,患者常常会被焦虑、恐惧或是悲伤的情绪笼罩。在情绪支持方面,陪诊师便会聆听患者内心的忧虑与情绪宣泄,从情感层面给予支持和安抚。

在家属沟通方面,陪诊师能够在患者及其家属间进行沟通,将患者的需求以及医疗相关信息准确传达给家属,以此保障患者获得全方位关怀。

最后,慈萌陪诊还会提供全周期健康维护与管理。如诊后关怀阶段,陪诊师将发挥专业优势,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依据患者病情特点,提供针对性服务。

构建人才培训体系

在行业高速发展下,陪诊行业也面临缺乏行业统一标准等发展痛点,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标准、造成专业人才短缺成为中国陪诊行业当前发展的核心痛点之一。

贾旭亮指出,陪诊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主要源于三重矛盾,即新生行业滞后性、服务性质的复杂性以及监管主体模糊性。

为破解上述困境,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也在系统性推动培训体系标准化。贾旭亮介绍,协会首先从“团体标准”破局,发布《陪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明确诊前评估、陪同就诊、诊后跟踪等全流程技术规范;建立"普通级"与"高级"的职业分级体系,并制定《陪诊从业声明》划定服务红线,如禁止代签手术文件等。

与此同时,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也在创新培训生态。贾旭亮介绍,开发"陪诊之星"数字化平台,实现报名、学习、考核全流程线上化;同时,运用AI模拟患者情绪管理、跨院协调等复杂场景,实时分析沟通话术并反馈优化;此外,也在对接医学教育机构探索学分互认,吸引专业人才入行。

贺明指出,破解人才短缺需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生态,联合医疗机构开发医理知识和应急处理方面的权威课程,设立医院实习基地,并推行持续教育机制。

慈萌陪诊已建立“普通-高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陪诊师建立了"铜牌-银牌-金牌"三级晋升机制。陪诊师培训分为线上理论课程、线下集中实训与临床实操考核等三大模块,形成阶梯式成长路径。线上课程涵盖21节专业课程,由法律专家、媒体导师、资深陪诊师及三甲医院科室主任等多元师资联合授课,内容覆盖服务合规边界、个人品牌运营、医患沟通技巧等11个知识模块。

在线下实训环节,慈萌陪诊采用15人小班制开展深度教学,学员需通过3天封闭培训掌握平台操作规范与医疗场景差异化服务策略,以及5-7天的临床陪跑实战。

“实战阶段由金牌培训师带队,学员通过真实订单完成全流程服务演练,首阶段在亲友圈层试水,经评估达标后方可承接平台客户订单,确保服务能力与风险管控双达标。”贺明介绍。

如何进一步推动陪诊行业规范化建设?贾旭亮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接下来要啃的“硬骨头”,让标准成体系、能落地,首要任务是给陪诊师一个“正式身份”。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正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健委申报,将陪诊师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该标准拟划分三级资质:初级侧重基础流程操作,中级要求掌握基础医学知识,高级需具备急救及专科服务能力。

针对服务场景差异,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将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贾旭亮介绍,县域市场聚焦异地医保结算、跨层级转诊引导,罕见病等特殊需求群体则配置多学科沟通技巧培训。在监管层面,信用记录平台已投入运行,信用分低于60分的从业者将被限制接单,数据同步对接卫健系统。目前,北京试点机构通过"陪诊服务意外责任险"覆盖服务过失风险后,纠纷投诉率下降40%。

客单均价300元,B端业务仍为主流

陪诊服务该如何定价?

贾旭亮介绍,一线城市陪诊服务与县域基础服务价有一定差距,例如,北京、上海三甲医院专病陪诊可达300-400元/半天,而中西部县域基础代取报告服务仅100-200元/次。“这种差异既反映医疗资源密度,也与居民支付能力相关,如上海杨浦区市场化陪诊服务中,300元/4小时的专业陪护订单占比超80%,显示中高收入群体更愿为专业服务付费。”

慈萌陪诊的定价逻辑是基于服务复杂度、时长、人员等级、地域消费梯度化定价,其业务有诊前、诊中、诊后三部分,诊前环节为诊前咨询和诊前规划,是纯信息服务,诊中环节为陪诊服务,包括流程引导、情感支持、体力协助、医嘱记录解读等环节。

慈萌陪诊的诊中环节定价分为1599元/次、599元/次和399元/次三档。1599元档提供豪车接机和酒店住宿安排服务,陪诊师素质较高,对科室理解以及整理病案的专业度较强。

此前,市场流传陪诊师“月入10万元”。“‘月入10万元’属极少数顶尖案例,脱离行业平均水平。有些机构通过短视频平台渲染噱头,目的是售卖培训课程。”贺明介绍,经验丰富的头部从业者依托资源与服务能力月收入可达2万-3万元,但占比极低。多数从业者经一年的积累后可稳定在月收入8000-10000元。

“这需要长期深耕积累,持续经营个人品牌建立客户信任,如朋友圈展示专业形象展示等。在前期6-8个月为资源积累期,月收可能仅为4000-5000元,踏实积累的培训师一年后方可实现8000元以上的月收入,但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收入就无法实现增长。”贺明强调。

谈及陪诊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订单结构,贺明介绍,目前,与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是北京头部机构的核心订单来源,占订单比例约为30%,该渠道依托金融机构资源实现规模化采购。

与银行的合作中,主要是为信用卡客户提供陪诊服务,如为白金卡客户提供5-6次陪诊服务,为金卡客户1-2次服务,作为信用卡增值权益;与保险公司合作中,向年缴保费达标客户赠送服务,频次依保单等级浮动。

第二大渠道是企业采购,贺明介绍,该渠道占订单比例约为10%-15%,主要服务于50人以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将陪诊纳入员工福利保障体系。

C端渠道目前仍在探索中,贺明坦言,散客或金额成本较高,慈萌陪诊当前正探索社区合作等替代渠道以降低获客压力。总体而言,渠道格局中银保+企业的B端订单占比近半,而C端因获客成本高于服务定价,需探索降本路径。

Top

1、又有农商联合银行筹备起航,省联社改革按下加速键,农商行省联社是做什么的

2、《三体》本质上是反文明的叙事?社会中愚蠢的弱者才会对丛林文学拍案叫绝?

3、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天选之种”在西藏错那种出绿色奇迹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m.sichuan-zkha.cn/NXA/detail/helwjz.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云梦大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