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近武大闹出来的事情,拆解一下女权的说辞,武大女生
武大的事情已经闹了很久了,从过去的诬告到现在的学术不端,现在居然连南方周末都能看不下去,发了一篇文章《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一审宣判:诬告者理应付出代价》,依照南方周末的惯性,能发出这一篇还真不容易。
我不打算就细节问题争论,这东西牵扯到是女权,很多人老觉得吧武汉大学怎么怎么就能解决问题,上一次是胖猫,上上一次湖南发生的一堆事,上上上一次,记得阿里周某吗?理论根基不知道,源头不清楚,即便是没有武大又怎么样?翻开指望,拿出那些专业名词查一查,什么“父权制”“性别压迫”之类的,随便翻翻就是几十页,不计其数的大学。
所以今天是来谈这个源头的,为什么存在性别优待。底层逻辑是什么?这一篇是你需要收藏的,方便你以后拆解话术:
其实底层逻辑就很简单:
第一,性别是社会建构的。
第二,女性遭受结构性压迫。
第三,需要实质性平等。
第四,个人就是政治。
跟大家拆解一下逻辑:
由于性别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天生的,性别分两种,一种是生理上的性别,一种是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是社会性别是建构的。
而女性遭受到结构性的压迫。
那么目前的“结构”就应该被改变。如果性别是天生的,那就无从改变起,就是因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所以要拆结构。
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改变“结构”呢?
第三点就出来了“需要实质上的平等”
注意,这就是核心了,不是形式上的平等,而是实质上的平等,但是实质上的平等是什么?这根本无从量化。
所以女性是需要“区别对待”才能实现平等,要通过干涉实现补偿,从而改变结构。而由于实质上的平等无法量化,所以可以无限地往上。
这三点,是整个的核心。
所有的话术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运转的。
第四点没有那么重要,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是把个人事务给公共化,举个例子,前段时间不是关于卫生巾的问题吵的沸沸扬扬的么?瞄一眼就知道想干什么。
“个人就是政治”,个人的事务公共化,再说白一点:上纲上线。
听起来很绕是吧?没关系,我举例子。
一个教育性别的例子
一个命题是:为什么女性在STEM学科里面这么少?
STEM就是理工科的意思,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数学(Mathematics)四类学科的首字母缩略字
那么按照女权的认识,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从小教育的问题。小学老师往往认为“男孩数学好,女孩语文好”,逐步影响女孩的自我认知。女生更少被鼓励冒险、挑战逻辑题,容易在“自我怀疑”和“社会暗示”中转向非STEM方向。大众文化(影视、动画、广告)也强化了“科技=男性”的形象。
其次:男性教授在选择研究助手或推荐信时更倾向选择男性学生,尤其在物理、工程、数学等领域,理工领域的学术环境中,存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兄弟文化”,排斥女性进入核心科研圈,女性更少被邀请参加学术会议、小圈子讨论、论文合著等重要机会。
第三:高强度、长工时文化不考虑女性在育儿阶段的现实,许多女性被迫退出或放弃晋升。实验室文化常排斥“情绪化”“不理性”等对女性的标签,强调“中性理性”,但这种“理性”定义本身是男性化的。存在边缘化或孤立女性研究者的隐性机制,比如说只让女性科研者做一些琐碎的事情。
最后得出结论:女性在STEM人数比较少,不是因为女性学不好STEM,是大环境的问题,存在结构性压迫,需要修正。
然后讽刺的就来了,这社会实验还真有国家做了,而且不止一个。
比如说瑞典。
从小教育:瑞典是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大力批判性别刻板印象,搞去性别化教材,就你们平时在新闻里看到的,对小朋友不说男或者女,说中性语言,消防员可以是女的,护士可以是男的,还要引导小朋友批判性别角色,从小鼓励女生主动发言,鼓励女生参加科学技术课程,鼓励男生表达情绪。
就你在新闻看到的所有的一切,瑞典都搞了,而且是从幼儿园开始的。
政府要求:政府要求:大学、科研基金会、教育部在分配资源、设计课程、聘用人员时都要考虑性别平衡,教育部设立“性别平等委员会”,定期审核各大学的性别报告,公立大学在评聘教授时,若女性候选人与男性条件相当,必须优先聘用女性,大学每年需公开报告性别比例,不达标将被削减研究拨款。
学术界要求:“性别平衡创新项目”:为女性学者提供启动基金; 导师配对项目:为女性博士后安排导师或资深女科学家做指导; 延长评聘年限:生育或照顾家庭可申请延期评估科研成果年限。
如此巨大力量的推动,那么从理论上说:瑞典女性在的STEM学科上的比例应当比其他国家高吧?
现实是,在STEM本科的女性比例:
瑞典:35%-38%
波兰:44%-46%
最离谱的是伊朗:60%-70%
这个数据一出,就让人绷不住了,好家伙,你搁着折腾了半天,瑞典别说不如波兰,连伊朗都不如,几个情况?
女权在这方面的话术如下:
瑞典的 STEM 女性激励计划也许无法显著提高“总人数”,但它让女性的选择更自由,让参与更有尊严,让结构更公平,最终塑造出一个更适合多样性长期发展的科技生态系统
波兰伊朗,是因为职业稳定,女性被迫被推入STEM,
而瑞典女性是更大程度出于兴趣选择或放弃
所以瑞典比波兰和伊朗更加自由,
“性别越平等,STEM 女性越少”
没跟大家开玩笑,经就是这么辩的。
然而更离谱的数据来了,当你加入其他国家,比如说中国,美国,韩国的数据的时候,就变成这个样:
韩国为:25–30%
美国为:36–38%
中国为:39–42%
这有和瑞典差不多的,有比瑞典低很多的,这至少美国这块的数据不比瑞典差,美国人收入也高,那你怎么解释?怎么解释美国?怎么解释中国?
兵役问题
这条最要命。而且也是瑞典的死穴。
因为其他东西你可以糊弄,这个咋糊弄?
瑞典还真的搞了,生活设施上营房分隔安排,宣传上强调不是男人也能成为战士,开发女性战斗装备,入伍搞性别敏感培训,还有女性军事领导项目。
瑞典自2010年废除强制兵役后,兵力不足,被迫在2017年再次恢复兵役。
在恢复兵役后,女兵数量始终上不去,依然是15%左右。
搞了那么多东西,会影响战斗力吗?后勤负担加重,连装备都要另外再开发一套,举个例子,女性战斗装备需要减轻负重,这就意味着少带东西。
那么话术怎么说?
话术直接回避了这个,话术并不集中于如何保家卫国,而集中于:
和平任务,女性更容易和当地平民互动,减少暴力冲突,这比男性有优势。
展现包容、公平、制度透明,有助于巩固国内支持与国际声誉。
性别多元带来的社会认同、内部稳定、国际影响,往往能弥补或超越成本支出。
也就是说瑞典默认的是:瑞典本国不会遭受到大规模武装的攻击。
你就知道为什么欧洲人那么痛恨俄罗斯了。
因为俄罗斯,它自己老保就算了,
它居然还敢以行动来撕开某些遮羞布
卡性别BUG
我们理清逻辑:已经有人开辟了这条理论了,所以后来人再起来的时候,就直接用这条理论开始套,典型代表为LGBT和非法移民,这几年闹得轰轰烈烈的,压根不需要重新发明什么,直接嵌套就可以。
你自己说性别是建构出来的对吧?
那请问:一个男人可不可以称呼自己是女人?
既然是建构的,那男的凭什么不能成为女的?
你说说?凭什么?卡BUG了懂不?
那男的既然可以成为女的,那就是可以去女浴室,女厕所了?
既然存在结构性压迫,难道对LGBT,对非法移民就没有结构性压迫吗?随便把过去的法律拿出来看下,压迫的多了去了。
非法移民就算是非法,《人权宣言》里面有没有把非法移民排除在外?非法移民是不是人?
你看,完美嵌套。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诡异的事情就发生了,举个例子,
J·K·罗琳被哈利波特世界除名。
J·K·罗琳并不是什么保守派女性。J·K·罗琳是标准的女权主义者,只是她对于LGBT的支持没有那么的激进。
那对不起,支持的不绝对,就是绝对的不支持,所以她被哈利波特世界除名
版本迭代的太快,既然你可以用这一套来说辞,人家也可以。
把这些说辞提供给大家,主要是希望大家知道,那一套话术没有那么难,底层逻辑绕来绕去,绕不开我上面说的这几个。
这么多年下来,西方搞女权搞了这么多年,男女矛盾不但没有平息反而越来越激烈,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死路,我希望国内立足于本国,去找出真正符合中国本土的男女应对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西方。
1、小米汽车前员工:不是小米有多牛,很多友商能力不行,小米汽车值得去吗
2、中国当前对孩子的培养从根子上是错的,中国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3、“山河映忠魂”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第三场复赛在四川自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