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手”正式纳入职业病,腕管综合征不容忽视
2025年8月1日,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正式实施,其中新增的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中,腕管综合征(俗称“鼠标手”)首次被纳入法定职业病目录。这一变化让长期受手腕疼痛困扰的劳动者看到了希望。
数字时代工伤,名称背后的由来
腕管综合征在医学上并非新疾病。它是由于手腕部掌侧一个称为腕管的骨性纤维管道空间受限,导致正中神经受压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患者常出现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桡侧半的麻木、刺痛和无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种疾病在长期操作电脑的人群中迅速蔓延。数据显示,这种“数字时代工伤”在我国视频终端工作者中患病率高达12%~15%。
由于长期使用鼠标是该病的重要诱因,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鼠标手”——这个名称直观反映了现代工作方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不过,这个名称也带来了一些误解。许多人认为只有使用鼠标才会得这种病,事实上,任何需要手腕重复用力的活动都可能导致腕管综合征。
政策突破,职业健康保障
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修订,将原10大类132种职业病调整为12大类135种职业病。
此次调整新增了两个职业病类别: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和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在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下,腕管综合征(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被正式纳入。
政策限定了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认定范围。根据《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GBZ 336—2025),患者需具备连续3年及以上患侧手腕部从事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职业史。
同时,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腕管综合征的劳动者,脱离作业30天后出现类似症状的,不能诊断为职业性腕管综合征。
典型信号,从夜间麻醒到肌肉萎缩
腕管综合征的症状通常是渐进性的,最早期的警示信号往往是夜间或清晨被手麻、刺痛惊醒,需要甩手或活动手腕才能缓解。
典型症状表现为“三个半手指”的麻木——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无名指靠近中指的那一半。小指通常不受影响,这是与颈椎病引起的手臂不适的重要区别。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握力下降,拿东西易掉落;手指笨拙,做精细动作困难(如系扣子、用筷子);手腕掌侧酸痛或压痛。
严重时,拇指根部肌肉(大鱼际肌)会萎缩、变平。熊建医生建议:“如果手没劲,特定区域手麻,同时大鱼际肌肉比另一只手更扁,说明出现了萎缩情况。”
认知误区,从“小毛病”到不可逆损伤
许多人认为腕管综合征只是劳损,不需要治疗,不舒服了按摩一下就好。这是最大的误区。
“腕管综合征发展到晚期会对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医生强调。早期干预是关键,当出现轻微麻木且持续时间不长时,可以通过拉伸放松、腕部热敷、理疗或口服消炎消肿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症状进展快;手部出现肌肉萎缩;手部明显无力。损伤较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虽然手术可解除正中神经压迫,但部分患者的手指麻木症状可能在术后持续相当长时间才能恢复。
防治策略
预防腕管综合征需要多管齐下。保持正确姿势至关重要:使用符合人机工学的设备,保持手腕自然伸直,避免手腕过度背伸或尺偏。
工作习惯调整:定时休息,每工作一段时间活动手腕;避免长时间保持手腕屈曲或过度使用的姿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熊建推荐两个日常预防的“黄金动作”:
肌腱滑动:手指从指尖向掌心方向屈曲至握拳,大拇指伸展后再握拳,每天3-5次。
正中神经滑动: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另一只手握住手指向下牵拉正中神经,维持10秒后复原,每天5次。
“注意,牵拉过程中手不应出现麻木或刺痛感,”专家提醒。对于症状明显者,佩戴腕部支具有一定帮助,特别是在工作中或睡觉时,可保持手腕中立位,避免睡眠中手腕屈曲加重压迫。
1、新疆是个好地方丨玛纳斯县八家户村江南韵引客来,玛纳斯县农家乐
3、中慧生物黑雨延长招股一天,券商重开申请至明早,富途坚持“落闸”引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