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0 02:28 作者:子夜微微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观察:机器人越来越强,集体“找活干”去年各家公司都在展示机器人“有多强”,今年开始都在集体为自家机器人找“干活场景”。
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庄举办。从上个月开始,北京就进入了多雨季。8日下午开馆的第一天也下了雨,但展馆外的观众依然在入口排成了将近两公里的长队,等待第一时间进馆“看机器人”。
这一届世界人形机器人大会创下了两项新纪录:有200多家国内外机器人公司参会,展出了1500多台机器人产品,规模为展会历史之最;200多家企业中有50家都是做人形机器人,创国内机器人类展会之最。
馆内更是被各个机器人展台围观的观众挤得水泄不通。攒动的人流中,还有四足机器狗跟时不时穿梭走过。
据银河通用机器人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款机器狗使用了当前业界最受关注的VLA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即“视觉 - 语言 - 动作”模型)技术,再配上特定的传感器硬件,已经能够做到“无遥控、纯自动”跟随,即使在扎堆的人群中也能精准识别特定目标,紧紧跟在工作人员背后。
今年的展会上,各家厂商都选择让自家的机器人“动”起来,展示了打拳击、跳舞、踢足球以及更多的高难度动作项目。肉眼可见的,机器人有了越多越多的新能力,在运动控制、平衡稳定、续航等基本性能上“越来越强”。
现场另外一个更明显的特点是,自从行业近几个月开始激烈讨论“各种花式整活的机器人到底能不能真干活”这个热门话题后,厂商都开始在展台布置商店货架、仓库包裹分拣流水线、工厂产线、酒店吧台真实场景,展示未来机器人“干活”的各种可能性。
会场围满观众最多的是宇树科技的展台。今年5月联合央视举办人形机器人格斗赛后,宇树在展馆内部再次搭起了拳击擂台。
高1.3米、重70斤的宇树G1机器人分成红绿两组选手,在人类操作员的遥控操作下,机器人挥拳、踢腿,一招一式灵活流畅,动作已经“接近于真人”。比赛过程中,被打中后保持平衡、倒地后的起身都展示了宇树对机器人关节、躯干硬件的运动控制技术。现场还不断有观众上台去和机器人真人对打。
另一家公司加速进化机器人的展台也非常热闹。加速进化在展馆搭建了一个迷你足球场,用来举办“2V2机器人足球赛”。高1.2米、重30斤的加速进化Booster T1人形机器人在比赛中带球、抢断、起脚射门,得分后还赢得了围观人群的欢呼。
众擎机器人“钢铁侠”机器人现场表演跳街舞、魔法原子旗下的人形机器人与四足机器狗组成的“舞蹈方阵”、星动纪元的全尺寸机器人L7展示360度腾空跳、智平方的爱宝人形机器人打架子鼓吸引了许多观众拍照打卡。
不只动作“越来越像人”,各家的机器人也“越来越稳”。
在逛展的人群中,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遥控机器人亲自上阵,背后“爆踹”自家N2机器人,来回几次机器人都能保持平衡不倒,中间偶然被大力踢倒后,被工作人员扶起还能继续正常行走。
逐际动力的双轮机器人也现场展示了极限条件下的稳定性。工作人员现场招募观众上台体验推倒机器人,即使被观众用力推至“弹射”一米开外,机器人仍没有倒地,几秒后就能迅速回到原位。
除了运动中的控制与平衡稳定等基础能力外,还有厂商还展出了许多机器人的新能力:鹿鸣机器人的1秒弹射起身与双臂承重50千克负载、优必选Walker S2的3分钟自主换电与“7×24小时不间断续航”等。
随着行业越来越多讨论“机器人能否真干活”后,这次展会上众多厂商也在集体为自家机器人找“干活场景”。
星动纪元现场展示的是模拟物流场景分拣包裹。两台人形机器人星动L7在包裹传输带上合作,一台专负责智能分拣包裹,根据包裹的大小、形状、重量等特征精准抓取分类,另一台专职智能扫码。展台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应用场景还使用星动纪元自研的端到端VLA模型ERA-42,机器人无需预编程,通过少量数据就能快速掌握技能,搭配上灵巧手实现精准抓取,以高效完成物流工业的分拣工作。
傅里叶机器人则把其本周刚发布的医用康复疗养机器人GR3带到了大会展台。
这款身高1.65米、体重71公斤的双足人形机器人最大特点是外形设计上的“亲人性”。据现场工厂人员介绍,GR3的皮肤包裹了一层特殊固特棉柔性材料,卡通外形的造型灵感来自于迪士尼与漫威合作动画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机器人。公司计划将其应用在康复医院认知训练、宣教引导场景,未来还将推广到社区或养老机构提供必要的陪护。
傅利叶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顾捷此前接受采访时告诉界面新闻,相比于机器人进入大众消费市场、进入普通人家庭“人手一个机器人”的场景,进入工厂、医院这一类专业场景是行业优先集中探索的方向。而医疗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场景,康养只是其中的分支,傅利叶机器人希望通过应用于康养场景下的导诊咨询、认知康复训练、上肢康复训练、运动功能重建及远程康复,一步一步在特定场景下将机器人能做的事情转变为“刚需”。
“如果说去年行业都是在展示自家的机器人,今年大家更关注怎样真实地去干活、真实应用,真实地商业化落地。”擎朗智能CEO李通也对界面新闻记者总结了行业今年最明显的变化。
场馆现场,擎朗也展出了公司今年发布的可调酒、做咖啡的人形服务器人XMAN-R1。
李通认为,现阶段寻找场景落地的过程中追求一台超级智能的全能机器人不符合实际,擎朗的机器人会在场景中进一步去寻找如酒吧的酒保这类特定“岗位”,在相对简单的功能场景中先实现商业化。
当前从国内机器人的商业化进度来看,国内最火的机器人公司都还在集体寻找场景,工业、物流、商店服务、医疗康养等多个场景都是各家探索可能落地的方向。
国际机构瑞银在最新的报告中预测,随着规模化落地和成本下降,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预计将超过200万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预计会首先在工业和服务场景开启,制造业率先大规模采用机器人,从机械臂为主的工业机器人转向更多人形机器人,成熟的汽车产业则优先采用改造自动化产线。
“我们如果将‘电动汽车时刻’定义为电动汽车技术瓶颈得到解决,且销量5年内从100万台增长至1000万台,人形机器人的“电动汽车时刻”或不会在5年内出现。”瑞银证券中国机械行业分析师王斐丽对界面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这样判断。
在9日的主论坛演讲中,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也提到,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干活”,现在的机器人行业就像“ChatGPT诞生前的1-3年”。
同时据他观察,今年上半年由于国内机器人行业空前火爆,再加上政策的支持,整机厂商和零部件厂商平均都有“50%-100%的增长”。未来两到五年,智能机器人行业将重点向三大方向发展:建立统一的端到端具身智能机器人大模型;供应链提供更低成本、更长寿命的硬件及超大批量量产;探索分布式为主的低成本、大规模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