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昂瑞微创始人离开后,研发近3年仅新增1项发明专利,科创持续性存疑,昂瑞微是否上市备案

时间:2025-07-29 01:14 作者:微风中摇曳

昂瑞微创始人离开后,研发近3年仅新增1项发明专利,科创持续性存疑,昂瑞微是否上市备案

最近科创板2家未盈利企业禾元生物、北芯生命分别注册和过会,政策不是只喊口号,科创板的大门正向亏损企业敞开。想必这一次开门,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未盈利企业上市是市场非常敏感的一个话题。毕竟最近几年,有部分未盈利企业上市给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投资风险。因此,最近一年多以来,未盈利企业上市的步伐明显放缓。

其实早在今年3月28日,科创板就已经受理了一家累计亏损超12亿元,三年亏损8亿的北京昂瑞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昂瑞微”)IPO申请,成为《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科创板八条”)发布后第二家闯关的亏损企业。头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光环的射频芯片设计企业,却在招股书中并不那么透明,带着朦胧之感在4月迎来监管的问询函。

优质是未盈利科技型企业的先前条件

盈利又在何时却是未知数

2025年2月,证监会主席吴清在《求是》撰文强调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科创板八条”更是明确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至于未盈利企业中非优质、非科技型企业,则不属于支持上市的范畴。而昂瑞微用“打破国际厂商对5G L-PAMiD模组垄断”的技术,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标签在3月就敲响了科创板大门。

如果是好企业,投资者肯定喜欢。只要能持续创新搞研发,产品能在行业中名列前茅,又或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很多长期投资者非常喜欢,毕竟真正具备先进的稀缺性技术企业在国内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且天花板都很高,盈利应该水到渠成,很快的事情。

昂瑞微确实是未盈利企业,至于是不是优质,我们还要再看看,何时盈利,何时能把亏的窟窿补上,我们也很关心!

通过昂瑞微公开披露招股书来看几个指标。

要到科创板上市的企业,首先肯定是先看研发。在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6999.86万元、39632.84万元和 31384.40万元,研发占比分别为 29.25%、23.38%和14.94%。也就是说昂瑞微研发费用率从2022年29.25%降至2024年14.94%,甚至低于行业均值。另外,昂瑞微不管是研发人员数量还是研发人员数量占比,在同业公司中,都是垫底或者倒数(见下图)。

截图来自昂瑞微公开披露招股书信息

截图来自昂瑞微公开披露招股书信息

昂瑞微到底是否优质?

国际金融报曾发文称“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应该属于新质生产力企业,除了要突出“科技”属性之外,还需要突出其“优质”的属性。既然是优质企业,就必须是在同行业中排名靠前的企业,比如竞争力是前五名甚至是前三名的企业。尤其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应该能为解决“卡脖子”问题作出贡献,而不是一家普普通通的科技型企业。

昂瑞微应该是符合新质生产力的。但是研发方面的表现,好像差强人意。各项指标并未拔得头筹,甚至研发费用率不及行业均值。不过,在招股书中,昂瑞微却强调自身符合科创板的研发数据指标。

其次,昂瑞微亏损情况也是市场重点关注的,啥时候能赚钱?亏的钱啥时候能赚回来?这些都是关乎投资者切身利益的。

昂瑞微招股书中显示,公司三年巨亏超8亿,而在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2.90亿、-4.50亿、-0.65亿。累计未弥补亏损达高达12.37亿元。何时能盈利?这12亿的缺口何时补上?能不能给投资者一个预测时间?

截图来自昂瑞微公开披露招股书信息

根据昂瑞微招股书显示,公司“未编制盈利预测报告”,仅模糊表示“2024年亏损额收窄”,并且发行前公司的股东高达72名,而单一股东所持表决权均未超过30%。因此,公司认定无控股股东。

昂瑞微是否应该给个未来盈利规划,不能公司自己都不知道哪年能赚钱,这让市场怎么相信企业未来前景呢?投资者哪来的信心呢?

为何不敢承诺“不盈利不减持”?

如果让投资者相信公司未来前景,首先是公司要先相信自己,并且不能像一些为了来A股圈钱的公司那样,圈钱后,找个机会就减持,把股民套在里面。特别是国家好政策的背景下,对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敞开大门,而有些公司喜欢钻好政策的缝隙。

昂瑞微在招股书中披露,实控人钱永学仅承诺上市后3年内不减持,第4-5年每年可减持总股本2%,另外招股书中关于中小股东股份锁定期称,仅承诺12个月锁定期,沐盟集团等财务投资者无额外限制(沐盟集团持有北京鑫科即昂瑞微第一大股东股份被人民法院冻结)。按照这个逻辑,这些股东们可以持续减持股票,甚至把股票全部卖给市场的投资者,可能公司也还未盈利,那这个亏损的壳公司肯定是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甚至可能践踏了这么好的政策本意。

这意味着,即使公司未来持续亏损,原始股东仍可通过减持套现离场,将亏损壳公司留给公众投资者,这么大的风险,谁来承担,想必不应该抛给市场和投资者。

所以,还是希望监管能够要求实控人补充“未盈利期间不减持”承诺,在好政策的出台后,仍然能够平衡保护投资的利益。另外还要说明中小股东锁定期是否与经营风险匹配,特别是对持股超5%的北京鑫科(持股9.12%)等股东追加减持限制条款。

创始人另起炉灶,发明专利数却“暴跌”

持续科技创新能力存疑

初次读昂瑞微招股书,总觉得哪里怪怪的,主要是股权和实控人这个部分,按理说科技属性强的公司,一般多是科技大拿创始人一点点带出来的,为何公司快速融资阶段,创始人退出了呢?后来市场上查阅一些报道才发现这么多“朦胧”下的猛料!

2012年创立,其实昂瑞微之前叫北京中科汉天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汉天下),是由杨清华和林裕凯分别出资75万元和25万元创建。杨清华作为当时公司技术的核心,也是北京汉天下(昂瑞微前身)技术研发的领航人。在创立公司不久,便带领团队攻克了CMOS在射频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了国内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CMOS工艺的GSM/GPRS制式的射频前端芯片。同时,针对高端MEMS滤波器/双工器芯片长期被国外垄断的现状,杨清华带领团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4GMEMS滤波器/双工器芯片。杨清华本人也获得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多项个人荣誉。可见创始人在技术方面是非常优秀的。

2012年7月,现在的实控人钱永学也参与创办公司前身昂瑞微有限,在公司也担任过技术负责人、董事及总经理等职位,当时并未持股。

2015年3月,北京汉天下引入了北京鑫科、南京创芯、南京瑞达、紫光展锐等企业以及钱永学、孟浩、王新福等自然人股东。

2019年7月,杨清华退出股东序列,退出前持股5.6134%。此后,北京汉天下(现在的昂瑞微)董事长由杨清华变为钱永学,公司名也变更为昂瑞微。在昂瑞微加快融资、推动上市之际,核心研发人员杨清华却突然从公司退出十分奇怪。

当杨清华2019年突然清仓昂瑞微股份时,昂瑞微招股书中将其归因为“个人职业规划”。但市场注意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这位昂瑞微创始人转身去了自己创办的苏州汉天下,其前身正是曾持有昂瑞微2.3373%股权的贵州汉天下。更值得警惕的是,苏州汉天下的产品图谱与昂瑞微高度重叠——同样聚焦4G/5G射频前端芯片,其体声波滤波器及射频模组产品已实现超3.5亿颗出货量(截至2023年末)。2024年初完成的C轮融资(投资方含TCL创投等知名机构),是否预示着存在竞争关系,如果是的话,那么竞争升级的可能性很大。

昂瑞微是否应该评估苏州汉天下3.5亿颗射频模组对昂瑞微市场份额的侵蚀程度?

昂瑞微核心产品是否仍依赖杨清华团队研发的底层技术架构?

若产品可能有竞争关系,但是昂瑞微的招股书并未把杨清华的苏州汉天下作为同业公司对比,是什么原因呢?

同时,昂瑞微的招股书还透露公司56项国内发明专利中的专利“用于两点调制的数/模转换器的校准方法”系从贵州汉天下受让过来。

那么还有2个疑惑:

杨清华作为原专利发明人,是否签署过竞业禁止协议?苏州汉天下会否主张相关技术的衍生权利?

昂瑞微现有专利中,与杨清华团队原始创新相关的占比几何?招股书仅模糊表示“受让专利不存在影响独立性情形”,却未披露具体限制条款。

昂瑞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4年12月31日,昂瑞微及其子公司合法拥有109项专利权,包括57项境内外发明专利,52项境内实用新型专利。我们仔细看了下,在这57项发明专利中,在2019年7月,杨清华退出股东序列后,昂瑞微新获得的发明专利只有15项,占比26.3%。分别为:2020年发明专利9项、2021年发明专利5项、2022年1月申请了1项发明专利,2023年的发明专利直接为0项,逐年递减下跌的趋势非常明显。

2023年至今(2年8个月时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查询昂瑞微的有效发明专利,仅有1项有效发明专利。

截图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公开信息

杨清华的离开,到底带走了什么?为何离开杨清华的昂瑞微,申请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下降这么明显,报告期的3年,公司研发投入9.8亿,发明专利数量却只有3项?反观离开的杨清华在自己的苏州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仅仅2024年就申请了有效发明专利4项。杨清华不愧是曾经昂瑞微技术研发的领航人。

截图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公开信息

昂瑞微应该好好说说杨清华的离开,是否对公司的科技创新持续性造成重创?如果科创企业因为核心研发人才流失而失去持续创新能力,那“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中的科技型也要有疑问了,如何保证科技型的持续性?

希望在昂瑞微的问询回复函中看到这些疑惑的答案。

我们担心的是,科技创新性不能持续,而融到的资金是否真的给到有持续科技创新的人手里,还是融给了一些资本减持套现?希望中国真正的优质科技型企业多融资,实现科技强国,而不是把资金给到资本,让他们减持退出。

政策对“硬”科技的包容,是否应等同于对“硬伤”的纵容?招股书对创始团队决裂的真相语焉不详,对盈利前景避实就虚。当然还有对股东资金源头安全性的讳莫如深待公司回复问询函后我们再做探讨学习。

实控人的5000万借款的资金流转路径、前老板余正明入股北京鑫科是否构成实质一致行动人、沐盟集团的资金合规性等等疑惑,都待公司在回复函一一解答。对于市场和投资者,最重要的是,必须堵住“未盈利却减持”的漏洞——科创板不该成为创投股东套现亏损企业的绿色通道。

Top

1、菜鸡互啄?泰国柬埔寨“打烂仗”,但无人机作战水平比美国还高!

2、小米车险出险率是同类车的5倍以上,小米 车险

3、书香何以能致远(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书香文化类作文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m.sichuan-zkha.cn/TMX/detail/yarrmz.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微风中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