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官”架子放下来
近日,“农村公路惊现证件侠”“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道”等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讽刺的是,“亮证姐”的张狂并非来自真实权力,不过是“狐假虎威”——她认为该证件所代表的身份必然能带来额外优待。这看似是个人素质低下引发的偶然冲突,实则是“官本位”基因在新时代治理语境下的扭曲与异化。
所谓“官本位”究竟是什么呢?“官”,《说文解字》解释为“吏事君也”,《玉篇》称“宦也”,《增韵》则言“职也,使也,公也”。可见,“官”之本义在于处理国家公务,核心在于“公”。而“官本位”的症结,恰恰在于将公共权力颠倒为个人权利,认为一朝为官便尽享荣华富贵。其实质,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荣的思想意识。
“官本位”思想并非一日之寒,封建等级制度的根深蒂固是“官本位”难以消除的根本原因。揆诸历史演进,作为官僚的“官”,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代。《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只是最初官少,权力也比较有限。秦大一统后,国家事务日益增加,为使皇权更加稳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皇帝往往会把“官”作为笼络人心的重要手段,如秦国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与征辟制”、隋唐的“科举取士”以及明清的“捐官制度”等。在这种历史逻辑下,官成为特权的象征、资源的掌控者,“学得文武艺,献与帝王家”,国人对当官趋之若鹜,做大官常常成为毕生追求,“官本位”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时至今日,“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传统观念依然残存于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风气。早有“我爸是李刚”,后有江西周公子、北极鲶鱼、协和董小姐之流,再到此番广西亮证姐,这些案例都暴露了社会资源与权力过度集中于官职的现状,似乎当了官一切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这种价值取向必然导致权力的绝对化,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官商勾结的灰色收入以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裙带庇护等绝对权力下的腐败也就在所难免。可以说,“官本位”思想是作风领域的“毒瘤”,是为民意识的“天敌”,其传导性和危害不可低估。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加强作风建设时指出: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官本位”的问题,从不在于有官,而在于唯官,把群众当成管理对象而非服务主体。因此,破“官本位”之痼疾,须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把“官”架子放下来,淡化“官”的概念,强化“民”的意识,形成以上率下的“头雁效应”。
带头转思想。问题只是表象,根子在思想。有些领导干部虽时时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挂在口头上,内心却把自己当成了“官老爷”,对群众高高在上,对下属颐指气使。对此,必须从思想深处来一次大变革,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牢记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多干一步,干成、干好、干漂亮,干出老百姓期盼的成果来。
带头解民困。共产党的官场不是升官发财的名利场,而是为民造福的奋斗场。领导干部要把官升看小,把民生看大,戒除官气、多接地气,常“下马走走”,综合采取实地走访、蹲点调研、座谈交流等方法,双手沾土获得第一手资料,两脚踩泥看到第一眼真实。把目光迎向“阳光”的同时,更要投向“阴影”,以改革开路、用创新破局,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响鼓重锤,真刀真枪见实效,让人民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带头敢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官”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状”,而非个人享乐的“特权证”。这个“责任”具体到每个层级、每位干部,就是要永葆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破除“在其位不谋其政”“遇到矛盾绕着走、碰见困难躲着行”“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庸人哲学,任务面前不摆手,困难面前不缩手,事不干成不撒手。恪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坚决同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
在河南内乡县衙的三省堂门口,高悬着一副脍炙人口的名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两行古楹联,一部为官箴。今日之干部,与其以“领导”自居,不如放下所谓的“官架子”,踏踏实实干事、本本分分做人,让为民服务、干事创业的“官样子”在老百姓心中树牢了、立住了,我们党领导的事业便无往而不胜了。
撰文 曾小雅
2、2024年广东海水鱼养殖产量约占全国产量一半,广东海洋鱼类
3、现在中国已经完全具备30亿人口的资源,可以大规模增加人口,中国现有的人口总数已超过多少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