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9 11:31 作者:sunddy
“脑腐”到底是什么(唠“科”)
李 旭
翻两页书就走神,注意力很难集中,对着碎片化的内容挪不开眼……“脑腐”,这个看上去有些陌生的网络词语,正描述着我们熟悉的状态,从网络亚文化走向大众视野。在信息高度饱和的数字时代,越来越多人开始担忧:我们的大脑是否正在经历某种“退化”?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是否面临“坍塌”的风险?
其实,“脑腐”一词并不新鲜。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就用过它,旨在批判当时社会贬低复杂思想、偏好简单内容的倾向。100多年后,这个词入选2024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年度热词。这一次,它精准戳中了当下许多人的痛点——长期泡在碎片化、重复性、即时满足的内容里,人会陷入一种精神麻痹状态。例如,放下手机想不起刚刚看了什么,写文章时一句话要反复删改……这种状态不是个体偶发的“走神”,而是一种由平台算法、技术刺激、大脑生理机制和文化节奏共同催生的社会性认知症候群。
为了“抢夺”大家的注意力,许多平台和应用都设计了更智能的推荐算法、推出了更诱人的内容,通过短视频自动播放、信息流无限滚动、点赞评论即时反馈等,延长用户的停留时间。长期接受这样高密度的刺激,大脑会慢慢“适应”高频、多变、快反馈的节奏。就像习惯了重口味的人,很难品尝出清茶的回甘,大脑也会越来越“懒得”处理需要“耗能”的深度内容。
更隐蔽的是多巴胺机制的重塑。每次刷到有趣的内容、收到点赞提醒,大脑都会分泌一小股多巴胺,带来转瞬即逝的快感。久而久之,我们会对这种“即时奖励”产生依赖。就像总吃零食的人容易没胃口吃饭,习惯了碎片化刺激的大脑,同样容易失去对“深度思考”的渴望。
一旦上述状态成为长期习惯,我们大脑中原有的思维“肌肉”,会像长期不运动的身体一样慢慢退化。这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干扰我们的情绪和判断力,还会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模式。
不过,“脑腐”并非不可逆转。久坐的人能通过运动恢复体能,我们的大脑也能依靠主动干预重新“开机”。
首先,获取注意力的主导权。这需要我们提升对电子设备使用的警觉性,比如设置短视频浏览时间限制、使用社交媒体后刻意停顿,减少对碎片化内容的依赖。要时刻觉察“我在做什么”,而不是被动淹没在信息流里。
下一步,给大脑“换食谱”。别总盯着“信息快餐”,每天留一点时间给深度内容:读几页纸质书,写一段日记,或者不开倍速看完一集纪录片,让这些“慢内容”重新激活大脑的深度处理机制。
此外,还可以刻意增加“延迟满足”的活动。比如散步、绘画、写作等需要长时间专注投入的事情,让大脑重新适应“不被刺激”的状态,修复被高频刺激打乱的神经系统。
说到底,“脑腐”不是病,更不是大脑真的“腐烂”了,而是新的信息环境下对大脑适应性调整的一个提醒:别让算法左右我们看什么、想什么。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拥有多少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依靠深度思考,找到信息背后的联系。这才是我们在信息时代对抗“脑腐”的有力武器。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本报记者徐靖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9日 06 版)
2、国际金价突破历史高位!还会涨吗?天花板在哪?,国际金价还会持续下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