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1 20:46 作者:可喜的草莓味.QD
朱天:中国经济不惧贸易战,但仍要破除几个流行认识误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朱天】
中国经济上半年实现了5.3%的GDP增长率,这是中国经济对内面临复苏压力对外面临关税威胁的背景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再次把有力提振消费放在重要位置。在具体八点指导意见的第三条,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
可见,中央宏观政策对投资和消费,并未厚此薄彼。但经济学界最近几年就“扩消费还是扩投资”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而且往往更偏消费。6月初,观察者网发布了经济学家余永定的文章《不存在“消费驱动增长”,“十五五”应再推类似四万亿的大项目》,引发诸多反响。6月底,天津举办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有学者发言称“除非中国成为消费大国,否则它永远不会成为富裕大国”。随后,再次激发起了“投资与消费之争”的讨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朱天教授在这篇万字长文中试图说明,无论是事实和数据还是经济理论,都不支持“中国消费率太低、投资率太高,宏观政策要以提高消费率为目标”这一流行认知。作者还指出中国经济早就不是出口为导向,因而也回答了为何中国经济得以从容应对外部挑战;此外中国扩消费政策一直存在,甚至中国经济已经形成“消费拉动”的局面,但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下滑,因为长期而言,高投资率才是推动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因此,作者明确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消费和投资需求都不足,是消费和投资的总量与总供给能力相比不足,而不是流行言论所谓“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因而中国宏观政策的目标,既要增加消费,又要稳住投资。
一、主流认知“中国投资过多消费太少”,对吗?
那么中国经济持续三年通缩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政策手段来扭转这个状况,经济学界和评论界有很多的讨论和观点。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经济当前主要是需求不足问题,至于是应该把政策重点放在提振消费上还是增加投资上仍有争议,但主流认识还是偏向于消费,认为中国必须改变消费率过低的状况。
保罗·克鲁格曼关于中国投资太多消费太少的观点,影响了一大批经济学者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去年在《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流的认识。克鲁格曼认为中国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中国的消费率太低了,投资率太高了,他开出的药方就是要把更多的收入转移到家庭,这样就能提振消费。他好奇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显而易见的事情,为什么中国不做?他说中国现在仍然专注于生产和投资,而不是消费;结果是,中国的商品国内消费不了,最后一定转化成巨额的贸易顺差,倾销到其他国家的市场。所以他提醒美国要小心第二次中国冲击。【1】
他不止最近这么说,2015年他在上海也说了同样意思的话,认为中国应该以更多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过那时候他也承认说:“我不是中国专家,我讲的很多东西都是听别人说的”【2】。
克鲁格曼教授的上述观点当然说不上深刻,而是代表了国内外媒体上流行的对中国经济的认知。这种流行的认知影响了近年的一些收缩性宏观政策,也限制了逆周期政策的强度。
二、中国经济早就不靠出口拉动了
中国经济是不是真的靠出口拉动、内需不足、贸易顺差巨大呢?答案与流行认知相差甚远。
让我们来看看数据。如图1所示,中国出口占GDP的比例早就在不断下降,从2006年的最高峰36% 降到2019年的18%,说明那十几年里,中国出口的增长是低于经济增长的。而从全球来看,出口占比在金融危机后基本上是持平的,而有些国家如墨西哥的出口占比还有显著上升。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经济早就不是靠出口拉动的了。
图1.出口占GDP的比例(%)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在贸易顺差方面,如图2所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2011年以来,中国的商品与服务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基本上在2-3%之间,很难说得上贸易顺差巨大。与美国相比,美国常年有贸易逆差,金融危机后的十几年里,约占GDP的3%左右。但是如果和第三大经济体德国相比,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十多年里,德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率几乎每年都是显著超过中国的,年均达5.6%,但没有多少人认为德国内需不足、消费过低。
如果内需指的是国内消费 + 投资 - 进口,也即 GDP – 出口,那按照这个定义,2006年到2019年,中国内需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由64%上升到82%,所以在2020年之前,我国内需占比一直是在扩大的,内需的增长比GDP增长更快的,疫情以来,内需占比大体稳定在80%的水平,内需增长与GDP增长大体同步。内需占比80%在全球来看,都是很高的水平,所以在内需占GDP的比例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内需不足,是比较奇怪的。更重要的是,投资也是内需!现在一说起内需,就想到消费,而忘了投资也是内需。
因为GDP是个增加值概念,而出口是个总值(或者叫毛值)概念,所以更恰当的内需概念应该是GDP - 出口的国内增加值部分。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部分占比据估算约75%。【3】所以按照这个定义,中国内需占GDP的比例大约是85%,与绝大多数国家相比,并不高。按这个定义,美国的内需占比达到90%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美国内需占比最高,紧接着巴西、中国、日本和印度都差不多水平,是内需占比次高的国家。
四、中国不止关注投资和生产,更强调消费
克鲁格曼教授说中国政府只专注于生产和投资,而不想增加消费。事实几乎恰恰相反。
早在二十多年前、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说过:“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水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要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改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这句话放到今天也不违和。
此后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例如,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要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表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所以在政策目标上,中国政府在过去二十年里显然不只是关注生产和投资,反而是更加强调消费。
1、理想汽车:i8发布会上测试视频中的电池采用自研代工模式,由欣旺达生产
2、武汉大学应当撤销对肖某某的原处分,并且道歉,武汉大学肖涵
3、“习”思悟行·贵在有理丨“村超”涅槃重生,见证贵州“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