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0 03:41 作者:末代先知
探访福州数字金融审执中心:把司法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
中新网福州7月29日电 题:探访福州数字金融审执中心:把司法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
记者 张素
前不久,福州数字金融审执中心交出了成立一年以来的“成绩单”。
受理案件9517件,审结9139件;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立案受理数同比下降近30%,结案标的额反增25.97%,达229.55亿余元;执行到位金额179.98亿元,同比增加10.29%……一组组数据成为当地法院“止金融纠纷于未诉、化金融风险于未发”的注脚。
7月29日,记者随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赴福州开展“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媒体一线观察”集中采访活动。在媒体通气会上,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副庭长郑鋆说:“司法资源的‘好钢’,在审执中心用在了‘刀刃上’。企业发展背负的资金压力,也在这里得到‘喘息’。”
解纷资源“一栋楼”
审执中心成立,源于金融纠纷化解“一栋楼办公”的“物理”聚合。
2024年7月10日,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台江区政府、数字福州集团共同筹建的福州数字金融审执中心和福州数字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如今这栋楼里,22家银行等金融机构派驻的38名机构调解员入驻了多元化解中心。在审执中心,福州中院立案庭、清破庭、执行局及六城区基层法院派驻的35名审判执行干警,以及台江区属国企聘用的法官助理、书记员,分别组成团队,负责六城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以及保险类纠纷等金融案件的立案、审判和执行工作。
记者29日在审执中心立案大厅采访时,前来窗口递交材料的当事人说,有了这栋楼,办案更方便了。工作人员告知设有“福州数字金融解纷云平台”,可以在线立案、在线调解、在线庭审等,由此拉起金融纠纷不同化解阶段的“云端串联”。
激发解纷“化学反应”
不仅有“物理”聚合、“云端串联”,审执中心更通过丰富的“司法工具”,激发金融纠纷化解的“化学反应”。
以“1+N”线上轻量化批量保全机制为例,通过单个案号对多名被申请人支付宝、微信账户实施1万元限额冻结,倒逼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债务人主动联系,协商还款。
台江团队长三级法官陈羽说,以前银行催收欠款无果就要进入审判程序,消耗大量司法资源。如今采取轻量保全措施,既能促使债务人主动解决问题,也可减少诉讼成本。
据统计,今年3月实施该机制以来,已对2996人采取保全措施,促成715人主动回联,调解成功标的额804.7万元,“小标的撬动大效能”。
实践中,“找不到人”是一大难题。记者采访获悉,审执中心等采取失联修复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获取当事人最新联系方式。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借助云平台共计发起失联修复8452条,成功找回3794名“假性失联”借款人。
借助实体解纷框架和“司法工具箱”,这里的“数字”平台真正发挥“数治”效能,前方拥堵的小额金融纠纷“堰塞湖”逐步疏通。
司法为民的初心
作为省会城市,福州聚集有63家银行业机构、66家保险公司,金融纠纷治理迫切性日益凸显。
“通过实体化运行的‘物理聚合’,数字化建设的‘云端串联’和司法工具靠前激发的‘化学反应’,中心形成了自主调解、辅助调解、审判调解三链贯穿、漏斗布局的数字金融治理新生态。”郑鋆说。
成立一年多来,审执中心和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在加强金融债权司法保护、服务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落实惠企安商司法举措,激发实体经济活力。例如,缓解民营企业“一次性还本付息”资金压力,为具备价值的生产要素和保有“再生”前景的民营企业争取更多金融“活水”和“喘息”空间。
去年8月,审执中心成功调解一起案涉标的额高达3000万元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鼓楼团队长一级法官黄昌杰忆起办案过程颇有感触。“科技赋能平台,线上线下协力,沟通起来特别方便。”他说,最终原告得到调解协议的保障,被告也得到银行延期的优惠。
有评论称,这起案件有利于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有利于助力企业持续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营商环境——这也正是审执中心司法为民的初心。(完)
|
2、【“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国家财力基础进一步壮大 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