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7 17:35 作者:南子疯
WAIC首日,这些AI领域的重磅嘉宾们传递出哪些信号?
今天,世界人工智能“看”上海。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下称“WAIC 2025”)在上海盛大启幕,会场内外人潮涌动,“全球首发”“中国首秀”的顶尖AI科技与产品们令人目不暇接。
大会首日,全球AI领域的顶尖学者、行业领袖和创新先锋齐聚一堂,共探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围绕着AI技术突破、AI全球治理、AI产业落地、全球AI协作等重要话题,一场关于技术边界与人类价值观的深刻讨论、关乎智能文明未来的思想盛宴已然展开。
“AI教父”辛顿:人类要避免“养虎为患”,必须训练AI,培养“好AI”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办法来训练AI,培养不会从人类手中夺权的‘好AI’。”WAIC 2025主论坛上,图灵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人工智能之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以这样一句警示,再谈人工智能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本次WAIC 2025是辛顿首次以线下形式在中国公开亮相。
作为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辛顿从1985年开始进行语言模型的研究,毕生致力于教会计算机深度学习。今日的主题演讲中,他围绕《数字智能是否会取代生物智能》为主题,深刻剖析了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与前沿趋势。
辛顿表示,人类理解语言的方式或许与大语言模型相似,人类有可能就是大语言模型,也会像大语言模型一样产生“幻觉”,创造出许多幻觉性语言。但他同时指出,大语言模型远优于依赖类比信号的人类大脑。因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基础原则是将软件与硬件分离,这让同样的软件可以在不同硬件上运行,这与人类存在根本差异。同时,程序中的知识是永恒存在的,软件和程序可以永久保存。而人类不仅无法做到永生,难以永久留存知识,知识也只能通过语言等方式,传递效率低下。“我们做不到永生和快速传递知识,这些知识软件和硬件可以做到。”
谈及人工智能的安全性这一备受关注的话题,辛顿表示,“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我们将生产出比人类更智能的AI。我们习惯了成为最智能的生物,所以很多人难以想象当AI在世界中比人类更智能时会发生什么。”
在辛顿看来,如今的AI智能体不仅能完成人们指派的任务,还具备了自我复制与自我评级的能力。同时,这些智能体还会追求生存与控制权,以更好地实现我们赋予它们的目标。“有人觉得当它们变得比我们更聪明时,我们就把它们关掉,但这是不现实的。它们会操纵和劝说操控机器的人不要把它们关掉。”
他认为,人类需要避免“养虎为患”。辛顿将人类目前的处境比作正在饲养一只可爱的小老虎当宠物,如果一直养这个宠物,人类要确保它长大时不会把你吃掉。“为了生存,人类有两个选择:想办法训练它让它永远不想吃了你,或者摆脱它。”而区别在于,AI不能像老虎那样被消灭。“对于AI,我们没有摆脱它的选项,AI对医疗保健、教育、气候变化、新材料等太多事情都非常有用,能为几乎所有行业提供帮助并使人类更具生产力。”
“即便有国家想消除,其他国家也不会认同。”辛顿强调,如果我们想让人类生存,必须找一个办法训练AI,让他们不要消灭人类。
辛顿建议,全球或世界主要国家,或者主要的AI国家应该考虑建立一个网络,包括来自各国的机构来研究这些问题,研究如何训练一个已经非常聪明的AI,使这个AI不想消灭人类,不想统治世界,并且乐意做辅助工作,即使这个AI比人类聪明得多。
“从长期来说,这可能是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好消息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所有的国家都是可以一起合作的。”辛顿说。
MiniMax闫俊杰:AI一定会被掌握在多家公司的手中
当辛顿开始设计AlexNet时,闫俊杰是国内第一批从事深度学习研究的博士生;当AlphaGo人机大战上演,人工智能走进所有人视野之时,闫俊杰在参与一家创业公司;ChatGPT问世的前一年,闫俊杰开始创立MiniMax——国内的第一批大模型公司之一。
在今天的主题演讲《每个人的AI,Everyone's AI》中,闫俊杰基于对公司内部和行业的种种观察,提出了一个确定性的观点:AI 会变得越来越强,而且这种增强几乎是没有尽头的。
接下来出现的问题是,AI这么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那么AI到底会不会被垄断?它是会被掌握在一家组织里,还是掌握在多家组织里?
闫俊杰认为,AI领域一定会有多个玩家持续存在。原因有三点:第一,目前用到的所有模型都依赖对齐(Model Alignment)。不同的对齐目标反映了不同公司或者组织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最终会导致模型的表现非常不一样,也会使得不同的模型拥有各自的特点,并且长期存在。
第二,最近半年用的AI系统其实都已经不是单个模型了,而是一个多Agent系统,里面涉及多个模型,不同的模型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AI智能水平越来越高,能够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带来的结果是,单一模型的优势在这样一个多Agent系统里逐渐变弱。
第三,在过去半年,有很多非常智能的系统,都不是大公司所拥有的。背后的原因是过去一年开源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源模型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力。过去一年比较受关注AI排行榜显示,最好的模型还是闭源的,但最好的开源模型越来越多,同时也在不断逼近最好的闭源模型。
基于这三点原因,闫俊杰表示:“我们认为,AI 一定会被掌握在多家公司的手中。与此同时,我们认为 AI 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普惠,使用成本也会变得更加可控。”
在闫俊杰看来,大量创新能让 AI 研发变成一个没有那么烧钱的行业,但是算力使用还会增加。尽管 Token 会变得很便宜,但是使用 Token 的数量会显著增加。去年ChatBot单个对话只要消耗几千个Token,现在 Agent 单个对话可能消耗几百万个Token,并且因为AI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实用,那么用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让每个人都用得起AI,这是我们对 AI 发展的判断。Intelligence with Everyone,这也是我们创业的初衷。我们认为 AGI一定会实现,并且一定会服务大众、普惠大众。”他表示,如果有一天 AGI 实现了,其过程一定是由做 AI 的公司和他们的用户一起来实现,并且这个 AGI 应该属于多家AI 公司和它的广泛用户,而不是只属于单个组织、某家公司。
“炉边对话”共论AI时代的全球竞合与治理
在WAIC 2025首日的主论坛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炉边对话”在此展开,对话的两位主角堪称AI领域的“东西方智者”:一位是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前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Harry Shum),这位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开拓者曾带领微软研究院走向辉煌;另一位是Relativity Space执行董事长、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这位硅谷传奇人物亲手将谷歌打造成科技巨头。
从施密特见证的互联网崛起,到沈向洋深耕的云计算变革,再到如今共同面对的AI浪潮,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对话,不仅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竞合新格局,更折射出两位科技领袖三十年来亲历的数字革命历程。
作为对话主持者,沈向洋以“全球AI协作”为切入点,引导出一系列深刻洞见。施密特在回应中指出,当前AI发展正进入临界点,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社会结构的重构力量,尤其在AI模型能力愈发强大、泛化风险剧增的当下,治理体系亟待建立。
担任谷歌CEO期间,施密特主导推动了Android系统的开源战略,他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开源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开源带来了惊人的创新效率,但也加剧了扩散风险。”在他看来,技术创新与风险管控之间的动态平衡,正成为全球AI治理面临的核心命题。
施密特别强调称,国际协作需要建立在价值共识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先进行对话,理解彼此的价值观,才有可能建立起防止误判的机制。”他还提及构建“技术护栏”的重要性,认为“如何定义底线、谁来设定规则”是未来AI安全的根本问题。他警告称,若无明确共识,AI发展可能偏离人类文明方向,带来结构性冲击。
在对话尾声,沈向洋与施密特达成重要共识:中美作为AI领域的两大核心力量,必须遵循“先理解、再合作”的基本原则,才能将技术发展导入安全、可控的轨道。
施密特表示:“我对接下来的两年充满期待,随着智能体革命的到来,每个企业的工作流程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当AI开始自我学习并做出决策时,我们需要确保这些过程不会失控。”“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任何国家都要坐下来一起谈判、合作。我相信,中美可以通过对话加强互信,共同迎接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防止AI负面影响方面进行协作。”
2、秉持诚意和原则,推动中美经贸相向而行(钟声),中美秉持什么精神